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人格的科普文章,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每个人都有病。
当然这是心理上的病。
在科学上,有一个普遍通用的大五人格理论,主要从五个维度来诠释人格: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
这五个维度只要有一个过高和过低,都会出现人格障碍,也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疾病。
比如过分的责任感就会引起强迫症,过低的责任感就会变成药物成瘾和冲动控制障碍。再比如情绪稳定性差意味着抑郁、焦虑、躁郁、边缘性和表演型人格障碍。
而外向型低则容易变成回避型或分裂型人格障碍,低宜人性的人可能有心理变态和偏执型人格障碍,高开放性的人可能介于分裂型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之间。
可以说,只要我们在灵魂上生而为人,那么我们作为人的定义,和作为疾病的定义,本质上是灵魂的一体两面。
说完了心理上的病,那么身体上呢?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亚健康,特别是被保健品广告大肆宣传以后,这个词可以说满天飞,说的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缺点什么。
但是亚健康的前提,是健康。
世界上存在完美健康的状态么?健康的定义又是什么?是无病无灾么?那么对于疾病的定义又是什么呢?
没错,只有对于疾病和健康这两个概念做出准确的定义,我们才能去真正的理解他们。
世界卫生组织总共定义了两万六千多种疾病的名称,加上一些尚未明确定义了,可能还要再多一点点,是否只有患了这些才算是病呢?
而如果没有这些,就是健康呢?当然不是,很多疾病根本无法定义,甚至找不到原因,甚至还没去找就不见了,或者默默的存在很久很久,直到你突然死亡。
亦或者说,笼统一点,舒服就是没病,不舒服就是病,那么舒服和不舒服这个界限在哪里呢?毕竟每个人在不同状态下感受是非常主观的。
当然也不是,有些感受非常不舒服,比如孕吐,比如肌肉酸痛,都是身体的保护反应。而有些大病根本没什么感觉。
所以这些都是片面的,因为我们把健康和疾病对立了起来。
疾病并没有有没有这么一说,健康和疾病从来就没有分开过,同样的状态,在今天是健康的,到了明天就是病。
同样的身体,在中国是健康的,到了外国就是病。
同样的人,做这件事的时候是健康的,做另一件事的时候就是病。
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疾病,它是一种常态,它会永远和你在一起,与你终生相伴。
我们认为的健康,只是一种状态,一种生理和心理适应社会的一种状态。
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管是社会环境变了,还是心理变了,还是生理稍微变了,都会出现一点点波动,这种波动就是我们称为的疾病,而身体接下来就会重新的进行调整。
这种调整首先肯定靠身体的自愈系统,让身体和心理重新适配社会环境,如果调整不了,就需要人为的控制一下社会环境,来重新达到平衡。
这个人为,就是心理咨询师,就是医生,就是亲人的关怀,就是内心的自我心态调整。
如果调整不了,那么只有通过种群的进化,来让整个族群,重新和这个环境达到平衡。
所以,没有疾病的健康,永远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因为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外界环境一直在变,身体的系统问题也一直都在。
特别是我们人类这一具,被进化一次次调整过的问题身体。
比如癌症,是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这一次调整带来的,比如各种过敏和风湿性关节炎,是我们不断优化加强免疫系统带来的,比如阿尔兹海默症,是我们人类大脑智力大跃进带来的等等。
每一次调整,人体解决了上一个问题,必然会来带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基因自带的,而外界的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近代工业化带来的物质大丰富,让我们这具习惯在非洲大草原饿一顿,饱一顿生活的身体,突然就变得不协调了——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随之而来。
疾病和健康,是我们的一体两面。
我们的疾病,是因为上一次身体和环境的协调(健康)带来的,而我们的健康,也是可以是疾病带来的,比如很多疾病可以让我们增加系统的冗余度,增加系统的稳定性。
像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娃,肠道菌群就更加复杂,也具有更加强大容错性,就不容易拉肚子。
在像孩子每一次感冒,都能让他的免疫系统,做一次试错——复盘——优化,也就是变强。
所以,疾病和健康,他们都是将要陪伴你一生的伴侣,请不要区别对待,好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