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差点忘了写日记。上午完成了新生入学考试的两套试卷的排版,完成后打包发给了主任,暑假的又一项硬性任务完成了。
网络研修已经结束,这两天还在一直思考有关设命题,有关置情境的问题。
首先,我认识到命题是一项艺术而不是一项技术。但命题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它是理论的外在体现。而不管是命题还是教学设计,否离不开“设置情境”这个中心词。
那么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呢?或者说国家指定课程标准,制定考试大纲的理论基础来自哪里呢?
很多老师都提到了PISA。百度了一下,发现这是一项针对中学生的国际考试。内容涉及阅读理解能力、数学等三项内容。这应该是目前国际上测试中学生能力的最权威的考试了吧。这项考试的阅读理解能力测试,就非常重视设置情境。
所以国家指定的课程标准来自于国际标准。想明白这一点,我突然觉得自己以前真是太狭隘了。只知道低头干活,却没有真正抬起头看看方向。总觉得课程标准变来变去,却没去想这样变得依据是什么。如果再深入的想一想,国际标准又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呢?这样想明白了,再回看课程标准就觉得好理解了!
这次研修过程中,还反复提到了“核心素养”。针对教学来说,真正的素养是什么呢?那就是当学生离开课堂,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学校培养的素养。
而怎样才能确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呢?那就要在教学中或考试中模拟社会生活场景,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去解答。这就是设置情境。
这样一梳理,我对设置情境理解的更透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