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宿舍到单位的地铁路上,看了黄铜写的《总有一次哭泣,让人瞬间长大》,看到40多页的时候,标题吸引了我——“唯有面对恐惧,你才能学会如何与恐惧共存”,其中分段讲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并非一成不变地给予“需要”,往往一段独立自由的人际关系更需要给予对方的“不需要”。
R
想到之前看《人性的弱点》里面提到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书名不同,但都同样讲述了人际沟通中尊重对方“不需要”的必要性这个主题。
I
1. 情理之中往往被忽略。红旗飘飘,倡导美好。美好从小学就开始被教导乐于助人,中学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然而被校园生活贯穿倡导多奉献,多给予,但没有方向的给予真的对他人来说是一件轻松愉快而有帮助的事么?答案是否定的。
2. 上了大学,感受到文理科思维方式、内容侧重的不同,感性与理性似乎成了校园辩论场上永不过时的辩题。感性的人以情感为重,理性的人以客观为重。哲学老师讲述新的思维模式——批判性思维。然而那时,并不懂批判的真正含义。
3. 迈出校园的门槛,社会角色转变,遇到过的情景让我回忆起哲学课上老师对批判性思维讲授时的从容不迫,我想他那个时候应该是知道跟当时的我们讲不通,讲通了我们课后也不会理会,因为他知道课堂上的我们没有阅历,无法亲身体验对于“需要”与“不需要”的辩证。也许给对方的并不是对方想要的,反而成了对方的负担。
D
在没有弄清楚对方个人习惯与生活、思维方式的具体情况下,不随便以“开玩笑”的方式承诺,在没有得到对方的同意情况下,不以自己的喜好给对方随意推荐。尽量保证与对方交流沟通时对方自己做出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