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时,人们可能会错误地理解复述的意图。如果对方回应我们:“少跟我玩这套心理学的把戏了!”我们可以继续感知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也许会发现,对方并不信任我们的动机,需要更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用意,才有可能欣然接受我们的表达方式。
正如先前提到的,当我们专注于话语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时,就再也听不到任何批评、攻击、辱骂和评判了。
我们越是这样做,就越能够领悟到一个简单的真谛:我们以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人们之所以会说那些话,其实是在诉说他们有一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
如果意识到这点,我们就永远不会因他人的话而认为自己受到了屈辱。而我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尊严受损没有被当人看,正是因为我们陷入对他人的负面评判中,或沉浸在认为自己犯了错而自责的想法中。
作家、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说过:“腾出‘他人如何看待我’这个想法的空间给天赐之福。”
一旦我们将那些原本听起来像批评或指责的话看作来自他人的礼物——为身处痛苦中的人们提供服务的机会,我们就会感受到这份极致的幸福。
如果人们常常怀疑我们在复述时的动机和诚意,那么,我们就需要好好审视自己的意图。也许,我们只是在机械地复述和运用非暴力沟通的要素,而不清晰这样做目的何在。
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问自己,是否更多地将关注放在了“正确”运用流程上,而没有用心和眼前的人连结。又或许,我们虽然使用非暴力沟通的形式,但真正想要的却是改变他人的行为。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与他人交流时,当我们专注于他人话语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时,发现其实是他人背后的需要没有被满足。
当我们使用非暴力沟通时,要用心和眼前的人连接,而非使用非沟通的形式想要去改变他人的行为。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前几天在写便签时,我写到一个案例,当老公下班回家时,看到我恰巧也在洗漱,便说了一句“我一回来你就洗漱”,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被指责,所以我们吵嘴。我当时反思自己,要用非暴力沟通的形式回应对方,结果是也要我先洗漱,只不过是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
但是今天看到这一段,我发现自己当时的反思和想法是不对的。
我在形式上运用非暴力沟通的要素,依然是想要改变对方的行为,而不是想要和对方产生连接。
A2:我的应用(目标+行动)
目标:带着觉知聆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行动:在使用非暴力沟通时,不仅仅专注于形式和步骤,看到他人背后的需要,用心和眼前的人连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