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深层结构》是上周读的书,作者孙隆基,书里探讨了传统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对国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这几年来,到处都在提传统文化复兴,国学热依旧可以在很多场合见到宣传,可从辩证角度去反思我们自己文化中的深层结构,去探究儒家传统价值观对我们根深蒂固的影响,进而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这本书就很值得一读了。
图.jpg1 你真的需要别人教你怎么活吗?
我们习惯以“规”的方式去约束个体行为,习惯去以一个特定的模式去塑造本该五彩斑斓的人性,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几近铁律,于是乎,听话,乖宝宝,成了“好孩子”的标准描述。可真实的世界往往是,“不听话”的孩子混的还挺好,“听话”的孩子却往往成为了芸芸众生的你我他。
儒家另一大致命处是他的愚民政策,这是统治阶级的一大法宝,他的作法之 一是培养你对英雄人物的崇拜,而不是超越,一部二十四史,只是教你该做什么,不做什么,每一件事都告你说别人是怎么做的,你不能怎么做,而这个别人自 然是忠臣烈女,只有他们的做法附和道德,你只能老老实实的种地,不许怨天, 更不许尤人,自然会有明主来救你出水火,你要是乱动,就是乱臣贼子,万劫不复
前段时间,《弟子规》比较火,规就是规定、限定的意思,而中国早前的《二十四孝》更是图文并茂,引导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是否想过,你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么?
该不该,只不过是外界要求,想不想,才是内心最深处的需求。
现在无论是时间管理还是心灵鸡汤,都要提到所谓追寻内心的梦想,看似鸡汤味很浓,实际上往往是行动力的核心关键,作为个体的人,想做,不想做是内驱力,是最原始的动力。独立个体成熟的标志,往往是在“自己想做”上动了切实的实践罢了。
timg.jpg2 你应该有你自己定义的梦想,有你自己开心的生活方式
陈香梅访问中国的幼儿园后,发表过一个看法。她说,美国人教育孩子,总是 启发孩子们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中国人教育孩子,总是诱导他们追随成人的 看法。这种孩子我们就说他“乖”。为什么乖——因为他听话。在单位里,有些领导在选择干部的时候,也往往不考虑他的能力和成绩,而是考虑他“听话”不 “听话”。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最后提到的故事是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的故事,在书的最后,当年明月,说了这么一段话:
而最后讲述的这件东西,它超越上述的一切,至少在我看来。我翻开了它,在这本台历上,写着一句连名人是谁都没说明白的名人名言。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死板的按书本上的说法,啥《徐霞客游记》是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对啥啥啥有重大意义,可是各位,你和你女友或男友去旅游时,想过啥意义没?刷朋友圈时想过啥此行的意义没?
想的是什么呢?想的应该是这次玩的很开心,这次吃的很满足,这次身心愉悦才对,想的是我很喜欢才对。同理,徐霞客走遍山山水水,其实何尝不是因为他喜欢,这种生存方式正是他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而非为了什么虚妄的所谓“意义”。
你应该有你自己定义的梦想,有你自己开心的生活方式。梦想的具体内容其实不重要,重要的其实是自己定义,而非别人。
能让自己开心的生存方式,才是最强大的内驱力,让自己开心、愉悦,这个看似简单粗暴的条件,实则是一切行动指南和成功方法论的最高标准。
3 把一切都当参考答案,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读书也好,旅行也罢。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内心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也通过这些方式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视野越大,眼界越宽,就越能真正做自己,从而去“不听话”。
最后这一点其实是对个性和自我的修正,因为,还有一种中二病,就是矫枉过正的追求梦想,不切实际的空想家,因此,去翻阅万卷书、去认识万千人,去看看参考答案,才能去比较,去反思,然后去践行,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结语
想必到这,标题的答案应该已明了,你的碌碌无为,或许只是因为“听话”两个字,习惯于萧规曹随,自然走不出自己的路。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