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书看到一个例子,讲心理防御机制:
“当成长过程中家庭出现一些问题,孩子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找合理的方法保护自己。就像我们的身体,如果伤口感染了没有擦药,会渐渐化脓将伤口包围,以保护身体其他部分;
我们童年的心灵会自己形成一道否认的保护屏障,以隔绝精神上的伤痛,维持平衡。对于童年时期无力抵抗的痛苦,这些症状形成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很多咨询师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会习惯性说来访的人“防御”、“阻抗”,仿佛这些防御和阻抗是敌人,是来访者给我们咨询师设置的障碍。
关于阻抗,精神分析学派常说“阻抗在哪里,就在哪里工作”,这是告诉我们,有阻抗的地方就有创伤,我们的工作对象就是来访者的创伤,与他们一起面对创伤经历,探索积极的应对机制;催眠大师艾瑞克森提出“哪里有阻抗就在哪里绕开”,因为有阻抗的地方有创伤,人家的痛,还没准备好就得绕开。
无论是哪位大师,其实都在告诉我们:阻抗是来访者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在给我们敲黑板、划重点。
因此当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阻抗产生了阻抗的时候,我们可能要内观diss一下自己对“阻抗”是有什么意见咩?
另外,对于心理防御机制的比喻,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对幼年创伤的保护屏障,不健康的防御机制(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原始的防御机制、幼稚的防御机制……随便你看的是什么版本,意思是一样的)就会像伤口化脓,化脓的部分最初是为了分泌细胞组织防止伤口感染,结果由于它机制的不成熟,反而成了多次反复受伤的地方,形成脓包,保护了其他地方暂时不受伤害,但对这个伤口,却加剧了恶化,无法自愈。
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就是将自己租借给来访者,一起进行清创手术,过程需要吸掉脓汁、挖去坏死组织,听起来就很血腥,想一想就痛苦万分,然而!人的本性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因此,当手术做完,你会发现——原来雨后的晴天真的天好蓝、云好白、阳光好晒!
同样的,如果我们畏惧于手术过程中有麻药辅助的清创过程,我们将会眼看着化脓的地方逐渐变大变深,直至截肢、危及生命——专业术语叫“泛化”。
留个坑,明天写防御机制~
休息很重要,身体第一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