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听说了中国学生在世界PISA测试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还沾沾自喜,为中国教育自豪,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民教师而骄傲。但是今天看到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陆璟研究员对2015年PISA成绩的深度解读,突然如梦初醒,一种忧虑,一种教育者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他提出:中国四省(市)科学素养低于2级水平的学生占16.2%,数学素养和阅读素养低于2级水平的学生分别为15.8%和21.9%。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四省(市)有10.9%的学生在科学、数学和阅读三个领域低于2级水平,这些学生在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时会遇到较大的困难,需要接受补偿教育才能适应。
这个问题的提出反映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困生,当过老师的人都了解,一个班级中有10%—20%的学困生恐怕已经被大家认为是正常现象,只是看低于平均水平的百分点高低的问题。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学困生的出现是什么原因,我们解决学困生现象的方法是什么。可能很多老师会说,学困生大都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习惯不好。我只能多给他开小灶,督促他多写多练,把基础知识反复记忆、练习,多做题就能提高学习成绩,最起码能及格。这种回答对吗?这是教学该有的生态状况吗?不,这只是教知识,不是教育。这是把学生当做了一个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一个主动发展的人。一个人的学习,都要经历一种思维的过程,它以问题为导向,在问题中结合已知经验,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或是因已知经验与问题之间未形成某种直接联系而导致不能解决、不能突破、不能澄清状态下的认知冲突,这是一种强烈的心理矛盾状态,从而引发探究的冲动,不断寻求解决方案。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它没有给孩子这样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很多教师课堂容量很大,课堂节奏很快,学生的内心矛盾和认知冲突刚刚形成,却被老师的讲授或是优秀生的回答所答复,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阀门始终处于关闭状态,进而形成了等待停滞的惯性,变主动探究成为被动接受,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这些孩子就只能是靠课后刷题巩固知识,成为“伪学优生”,但他们的思维也只是停留在记忆、理解、应用这样的低阶目标上,而分析、评价、创造这样的高阶目标远没有达到。还有一些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还没有在脑中走一个来回,新的知识又灌进来,出现夹生饭,这些孩子也就成为了明确意义上的差生。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确需要革命才能走出困境,才能走出人才培养的困境,这才能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如何走出教育的困境,我想必须唤醒教师的觉醒。
我们不能再整节课以自我为中心,以完成教学内容的教授为目标,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思,关注学生的问,关注学生的交流和表达,建设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分享合作,乐于思考,善于表达,勇于探究,让每一个个体在课堂上都处于一种主动的,自然的生长状态,促进学生深度的学习,完全沉浸在思考、认知、交流、合作的愉悦氛围中。1、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设计多层次、多类型的活动,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指向学生素养的提升。课堂目标的设定不要多,要精;不要杂,要简;不要大,要实。2、教师要创设平等轻松的氛围,在课堂上要善于倾听,理解接纳和尊重所有的学生,在自己的示范下,带动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相互学习,合作共享,这样一个彼此信任、相互学习的关系网络才能形成,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3、教师一定要让课堂节奏慢下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学习时间,减少教师的长篇大论,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去与“文本”对话,与问题相遇,与思维碰撞,学生才能更加深入的学习。4、建立每位学生平等的学习机制,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之间交流意见,让每一位学生被倾听,就会有更多的解决方案,也会暴露更多的问题,也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课堂的观光者。5、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给弱势群体学生创造优先的表达权,让他们体会到被尊重的成就感,给予他们的高期待就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让孩子自我鼓励,成就自我。
我们如迷雾中手举大锤的斗士,虽力克千钧但绵软无力,其实一束阳光就能拨开迷雾走出困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就是那束阳光,让我们一起向着光明那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