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时我们在想什么
每个人都有一个穿越世界的梦想,年轻时踌躇满志的或上了年纪壮志未酬的,都可以归到一句话上:“以后我有了钱啊,我一定要去……”然而一旦有了空余的时间和精力,也做成了某件事,朋友圈晒图,亲戚口耳相传之余,又总要归到另一句话上:“都说XX城多好多好,其实也就那样子,哪有家里好!”公平一点说,后者在父母一辈表现尤为明显。这点令我着实困扰,既然当初如此向往一个地方,又不辞辛劳地远赴他乡,为何最后评价却是如此?
说到底,可能还是要归因于“安土重迁”,中国古人这一近乎“集体无意识”的思想由来已久。中国,特别是农耕区的人们对土地的眷恋远超于我们的想象,离开一方熟悉的土地,就像离开了一个安定的港,一个旅程的开始便已消耗掉了一多半的新鲜感和热情,剩下的三分之一他们匆匆地走,匆匆地拍照,然后匆匆地离开,带着对故乡安全感的依恋飞奔回来,热切切的只希望在自家的炉灶上喝一碗热汤面。
事情大致总是如此,年少一些的,总有一些人偏于文艺,也肯定会有人更接地气,这不存在褒贬或对错之分,只是一种现象,正常而合理的现象而已。就像总有人喜欢北上广港,有人喜欢云贵青藏,他们并存着,交织着出现在各种社交媒体上,诱惑着更多的人奔赴,奔赴一个自己讲给自己的故事,旅行本身便是如此。
旅行是成年人给自己讲故事的方式,从阅读中不能得到宣泄的情绪,可以通过行走来完成。多少人为了一个“秦淮”的名号前往金陵,又有多少人只身赴湘只为凤凰,那种由文字而起的情结根深蒂固的深埋于地下,永不会消散。亦或者北安桥上曾站过一个什么人,兰州城曾被一两首歌提起,每一场旅行都是一个故事,讲给自己听的故事,把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却不足为外人道。
我对南京城的情结,就在“秦淮”两个字上,在杜牧的诗里,是以赴南京前很久,便搜集过许多当地名胜的资料。中山陵,明孝陵,秦淮河,夫子庙……详细看完后一个想法突然蹦到了脑海里:如果我去到南京,所看到的景色与网上看到的相同,我又为何要前往呢?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意义何在?后有一次去往湘西,深夜到凤凰,先去探访深夜的古城,喧嚣吵闹,是对凤凰的第一印象,他们把凤凰毁了,我想。第二天清晨,大批游客还未来到时,却见到初醒的凤凰最美的样子,小雨打湿了苗家姑娘的衣服,山水青黛。我们给自己讲一个故事,选一个地方,让自己与自己相逢,这就是旅行所带来的。清晨的凤凰细雨洇着我对湘西和从文先生的情结,与最初的想象相遇,那种喜欢和自我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的幸福感直戳到心底,那种感觉让我欢欣鼓舞,让我想起与之有关或与我有关的故事,让我愿意一直笑,笑到累了,或是哭到倦了。亦有我们中的无数人痴迷着旅行,我们有无数双发现美的眼睛,有无数颗可以被震撼的心灵,有无数个可以在某事某刻思念的人,有无数个似曾相识的场景却等不来一个渴望中的相遇,于是文艺生于悻悻之中,我们用文艺来给自己臆想中的故事画个省略号,只是不喜欢句号带来的戛然而止罢了。
旅行是一个人静修的过程,看到什么得到什么,自在心里。每个地方的文化气息都是不可复制的,自然风光也不可复制,不论面对的是什么,尊重是必须带着前行的书。我们不知道世界有多大,那就谦虚一点。在路上与自己相遇。
(欢迎来微信公众号ReverieTime 一起交流啊)
旅行时我们在想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