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四,继续响应国家号召,不添乱,不出门。
百无聊赖。
前两天就在想作业的事儿,依然习惯性的拖延。直到今天睡完午觉,起床后压力陡增。来到书柜前,看到一本还没拆封的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想起以前听樊登讲过这本书,但是内容已全然没有印象。
正所谓开卷有益,一旦拿起书,总是会有收获的。一个半小时,1/3本书,不少感悟。
这本书给读者介绍了一种情感引导式教育方法。所谓情感引导就是父母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开篇列举了父母在管教孩子时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习惯使用命令、威胁等手段来控制孩子行为,而放任型父母则缺乏坚持和原则,对孩子疏于管教,这两种教养方式都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在控制型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由于长期受到压抑,会抓住一切可以放纵的机会并肆意利用,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容易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而在放任型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个性散漫,由于缺乏约束和规矩,得不到家庭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转而向外去寻求归宿和依赖,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吸毒或参与帮派活动。
反思在自己身上,两者兼而有之。在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有些逾矩的行为没有及时纠正,而在自己能量不足的时候,又常会使用生气威胁的手段,来强迫孩子达到自己想要的标准,这种时宽时松、摇摆不定的方式也许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误区二:轻视低估和否认孩子的感受。
这一点在中国家庭非常常见,尤其是老年人。有句玩笑话说: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在我们家这种冷叫“爷爷奶奶觉得你冷”。老人见到小孙子最常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乖乖啊,你穿这么少,冷不冷啊?前不久,有一天天气很好,阳光灿烂,奶奶带着小朋友去逛公园。没过多久,我就接到儿子电话投诉:老妈,奶奶逼着我穿羽绒服,好热啊!话音刚落,我就听到奶奶在旁边投诉:他非要把外套脱了,万一感冒了怎么办?我哭笑不得,只有好好跟奶奶解释:妈,没事儿,他要是觉得冷了自己知道穿衣服的,您放心。可能奶奶会有些不高兴,但我实在不愿意强迫儿子,8岁的孩子,早就知冷知热了。
父母作为孩子的情感引导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引导不等于溺爱,而是先判断情况,再作出处理。如果家长能够以理解、同情的态度来回应孩子的消极情绪,那么孩子会慢慢学会恰当的处理情感,这将对他们成年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帮助。
误区三: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这是家长们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惯用的贴小红花、奖励金钱、奖励玩具等等,这些方式都只能短期奏效而不应该成为家庭的基本教育策略,因为父母有责任让孩子们知道,即使没有奖励也应该去做正确的事情。
看到这里有些汗颜,尽管弊端早已显露,这些手段我仍然还在使用。由于没有激发出孩子的内驱力,所有行为都不能长久持续。但苦于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仍旧在这个坑里打转。
误区四: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首先我们要区别直接后果和消极后果。如果孩子没有准时来吃饭,饭菜吃完了,他只有挨饿,这就是直接后果,但因而罚他晚上不能看电视,这就是消极后果。
用消极后果来惩罚孩子,只会引发抗拒。家长应该让孩子对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负责,但即便是直接后果,家长也不能袖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我们不是非要给孩子一个教训,而是给予他同情和支持,引导他们去思考解决方法,让孩子因为自己受益而去做某件事儿,而不是因为受到威胁或逼迫。
看到了问题之所在,便有了寻求解决之道的欲望。带着问题去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期待明天下半段的探寻之路,但更重要的是要用起来。如果没有在实践中内化成自己的行动和习惯,关上书便又如上一次听樊登读书一样,过耳就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