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感引导,作者总结出了四种常见的误区,由于这些误区让用心良苦的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往往事倍功半。
误区一:控制型父母与放任型父母
家长们普遍认为对付不乖的孩子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控制,也就是惩罚孩子,因为其行为举止令自已完全无法接受。另一种办法则是反向的极端放任, 因为他们感到无可奈何,所以只能两手一摊干脆放弃,任由孩子熬夜、逃避洗澡、想吃什就吃什么,无论是什么要求都加以满足。
放任型父母缺乏坚持,对规定限度或者严格要求缺乏信心。当然,也可能是他们认为和孩子平等地做朋友才是最好的办法,没有管的必要。
从长远角度讲,无论是威胁、惩罚还是放任自流,都不会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所有孩子在离开父母、迈入社会的时候都应当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交能力。然而,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同,有些比较敏感或害羞,有些则比较外向或固执。父母有必要采取折中的全新的教育方式,停止沿袭那些极端而又无效的传统的教育方式。
你是希望孩子出于对你的恐惧而听从你的建议,还是出于对你的爱戴和敬重而听从你的建议呢?
误区二: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误区三: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手段
作者认为绘制光荣榜之类的方式不应该成为基本教育策略,用类似于贴纸这样的奖励来哄得孩子乖乖合作也不是一个好的模式。
在学习、工作或者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必须按章办事。所以,我们也有责任让孩子们知道,即使没有奖励也应该去做正确的事情。
误区四: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事出有因,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们从不惩罚孩子,而是让他承担后果。”但是你这样做是为了让你的孩子感到后悔吗?”
“不是,” “我们只是想给他一个教训。”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教训吧!无论具体情况如何,教训的潜台词都是:“现在你知道后果的严重性了,你以后还敢这样做吗?”这种态度将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而最有利于孩子茁壮成长的条件是获得父母的支持、指导和建议。
利用直接后果来教育孩子。
直接后果不等于消极后果,应该让孩子对自己行为的直接结果负责,而不是非要给他“上一课”。
作者事例:在他五岁的时候,我没有试图“给他一个教训”,而是让他切切实实地为自己的行为去承担责任。在他去后院玩球之前,我提醒他说:“如果你因为玩球而晚回来吃饭的话,就必须和大家一起吃完, 否则的话你可能就来不及吃甜点了。
晚餐七点钟开始,而你要在七点半钟去洗澡,然后上床听故事。”然后我用五分钟的时间解释了现在距离七点钟还有多长时间,以及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并告诉他我会在七点钟准时叫他进来。
如果他晚十分钟进来的话,那是他的选择,我不会干涉。但如果他在七点半到来的时候跟我抱怨,“妈妈,我还想吃甜点。”我则会说:“我知道,我也希望可以给你些, 但是晚餐已经结束了。明天如果还是同样的情况,你还会因为贪玩而错过你的甜点吗?”
我对他因为喜欢户外玩耍而错过了甜点深表同情,但是,我们也讨论了他不顾我的提醒仍然迟到,所以才耽误了晚饭的时间。
他的迟到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丧失甜点只是它所引发的一个直接后果。
这个后果不是为了惩罚他,而是让他从此习惯于在我召唤他的时候就立刻回家。我已经提醒过他晚餐的时间和作息安排,并告诉他,之所以所有人都必须在同一时间进餐,正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享用到甜点。
即便他每天都在院子里玩到很晚而从来吃不到甜点,我也不担心。因为我已经给了他自主选择的权力和机会,我们之间不存在对控制权的争夺。我让儿子来分担责任,并鼓励他去思考和做出自己的决定。这种方法只适合五岁以上的孩子。
我没有给儿子吃甜点,不是因为我要惩罚他,而是因为他有必要学会在吃晚饭的时候准时回家。而甜点和晚餐的时间是直接关联的。但倘若我是这样对他说的:“由于你没有按时回家吃饭,所以今晚不准看电视。”那么这件事的结果就不是直接的,因为看电视和按时回家吃晚饭没有任何关系。
看到儿子哭了,我也觉得难受,但我仍然不会给他任何甜点。我会给予他同情,并和他讨论解决的方案,以免他养成吃饭迟到的坏习惯。
“没吃到甜点确实很糟糕,”我会说,“让我们来确保你明天晚上能吃到甜点吧!那么怎样才能保证你明天会准时回来呢?”我会启发他去思考解决方案。我们家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基本上都遵循这样的程序,因为我不愿意在必须要做的事情上和他竞争谁说了算
父母应当依靠共同承担的责任,而不是消极的后果,来教导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或者至少应该激发他们去思考解决方案。
作为情感引导者,你要跟孩子换位思考,分析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克服所有负面的情绪,然后拿出一个计划。让孩子合作的关键是要激发他们的内在能动性,要让孩子因为自己会受益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威胁或是逼迫。
【读书笔记】《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