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巴学园工作和学习该是多么幸福呀!能有一个这样平易近人的校长该是多么难忘呀!看完《窗边的小豆豆》,那阵阵笑声和课堂里各干各的场景仿佛印在了我的脑中。这本书总是能治愈我在工作里遇到的各种不如意,学生给我的各种打击,自己教学尝试的失败,让我心情平静,重新出发。以前问自己,“除了培训能找回热情外还有哪种方法可以这样?”现在我找到了——看书。我为书中教师与孩子们自由,自然,自我的教育感到惊奇。上面写的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为其他,只为生命中一个刻度——看完书的此刻。
一、小林宗作先生是个暖男。
我看书看得少,这本书断断续续用了快两个学期才看完,他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安宁。在我的心中,小林先生是一个年轻的、 有情怀的、与孩子们站在一起的绅士,他创立的巴学园简直是学生们的乐园,是一个远离考试的桃花源,让人心生向往,但无踪可寻。巴学园是一个只有50几个人的学校,他的教学模式与其他的学校实在是太不同了,也许是因为这个不同,小林先生创办这所学校会面临了很多的困难,但他依然不忘初心,保持一颗孩子心去相信,去倾听,去理解,去坚持。我想这是所有年轻人身上必须要具备的品质, 而现在的我也需要他这样的品质去坚持自己想坚持的东西。
小林宗作先生对他孩子很有一套,他用自己的倾听,温暖着这群孩子。即使有的孩子犯错了在找借口,她还是会认真听完她的话,再开口说。小豆豆第一次来到这个学校时,她那一箩筐的话,换做是我,我也没有那么大的耐心去听,但先生却安静的从早上听到了午饭时间,我想对小豆豆来说就需要这样一个忠实的倾听者,而在中国,大人们包似乎都忙着生活,儿童的话无足轻重,从月快一年好像从来没有听孩子们讲话超过一个小时。每次孩子们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她们开始为自己辩解时,我总是立马打断,然后滔滔不绝的说起来,希望他们立刻明白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但是收效甚微。我也曾想过好好听他们说话,但是紧接着其他学生又有新的问题出现,实在是心有余力不足,只能尽量做到这样。
小林先生是爱小孩的人,不然他怎么会在巴学园一个小男孩退学离开时眼圈红红,那个小男孩对校长先生也是依依不舍。 这一切是因为家长对巴学园的半信半疑,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自己喜欢的不被别人喜欢,确实很令人沮丧,但别人不喜欢不代表不好,希望每个人都能坚持自己喜欢的。
二、难过的巴学园
小豆豆和她的同学在巴学园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是小林忠祚先生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在那个他一手创办起来的小学校里,他和孩子们一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他们一起跳韵律操、一起在大礼堂里露营、一起为高桥君的运动会冠军鼓掌,分别前夕一起开茶话会、一起悼念泰明……,时而热闹欢快,时而温暖深情的小故事。小豆豆和高桥君在巴学园找到了自信,阿泰找到了自己喜爱的物理,税所爱子找到了喜爱的和歌,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这一切仿佛没有发生过,巴学园所有的孩子都各自离开,战火烧到了吵嚷的巴学园,小林先生独自对着火光四射的巴学园,信心十足的喃喃自语“下次我们要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巴学园消失了!
我感叹于战争的强大,他毫无感情的碾压一切。它是公平的对所有的老人,小孩,青年一视同仁,让他们饱受痛苦,让所有的梦化为灰烬,而且它是弱小的,战争摧毁了巴学园,但摧毁不了小林先生对孩子们的爱和对教育的热情,只要校长心中有个巴学园,到哪儿都是巴学园。彻子在后记里写道“战争后,小林先生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不!在巴学园里的小林先生不是这样的。他除了会听,还会唱,还会说。也许是他看见了残酷的战斗,也许是他看见了颠沛流离的人们,也许是他看见了被战火烧毁的家园。他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但我更愿意相信他是在沉默中怀念过去的巴学园。
这个月(六月)是毕业季,每个毕业生总是会怀念在校的青春岁月。不同的年代,同一个怀念。长大后的小豆豆——彻子也曾去过巴学园的旧址,但那里已经成了停车场,什么都没有了,甚至管理员不允许他在曾经是自己学校的地方逗留,要赶他走。 读到这里,很难过,很惋惜,很无奈。真的是一点游丝样的痕迹都找不到了。希望每个人心中的那所学校,无论岁月怎样更迭,它都不会消失,给自己留个念想。
巴学园的消失太令人难过了!
三、快乐的巴学园
在巴学园孩子们一天的学习都是从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开始。如果一开始就是这样,也许就不会有那些厌学的孩子和不遵守纪律的孩子了。
把学员的音乐教学,我印象很深,我觉得艺术类的课程孩子们都很喜欢。小林先生根据孩子们的天性设置了不同的音乐课程。有一种是韵律操,老师弹不同节奏的钢琴曲,孩子们绕着同一个方向自由舞动。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在小学阶段都是特别爱动的,这样的韵律操,可以让孩子们在轻快自由的环境中一次性动个够,再叫他动,他也不愿动了。以后就不用担心在没有人的时候,他因为乱跑而受伤了。第二种是老师弹钢琴,孩子们在地上画音符,小林先生总是知道孩子们喜欢什么?她们喜欢乱涂乱画,她就带他们乱涂乱画。他给每个音符都起了一个富有童趣的名字,比如跳一跳、蹦一蹦等,现在想起来,有时我在班上提出一个游戏,没人理我,也许是因为名字没起好。把学员的音符从名字上就让人想要动起来。这种“乱涂乱画”可没有想象中的乱,在这种乱中,孩子们学会了基本的乐理知识,也明白乱涂乱画是要承担责任的,必须要把卫生搞好。课程结束后,小明先生会带着他们搞卫生,将地板打扫的一尘不染。
小林先生觉得给孩子们一些自由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在巴学园区驱逐铃响之前,孩子们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作为一个曾经是孩子的大人来说,我不喜欢小时候别人催着我做事,或者是我正在做而别人催我快一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没必要什么事都管着催着,只要定个期限,我一定能完成,这些自由时间,说不定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呢!
我曾经给一年级的孩子解释“死”是什么意思?我说了很多,但他们似懂非懂。在这本书中写到“小豆豆的小鸡死了”“追悼泰明”,通过这两件事小豆豆应该能明白死是怎么回事了?小豆豆会哭,其他人会难过,有一个生物会一动不动的永远睡着。事里的气氛、语言、环境,一切都是小豆豆对“死亡发生”的体验,这些体验构成了小豆豆对“死”的理解。这样的体验教育发生的自然,全面,深入。在慰问士兵的活动中,她在其中的所见所闻也加深了她对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让他看到了战争的无情。老师讲一千遍,不如来一次这样的体验更深刻,教育孩子也是这样,放手让他去试一试可能更有效果。
我们每个人都是小豆豆,小豆豆做过的那些傻事,其实我们都做过。我渴望在路上遇到一个像小豆豆这样的小姑娘,或者遇到像高桥君那样的小男孩,又或者让我回到15年前遇到一个像小林宗作那样的校长,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会对他们说:“过不了多久,巴学园又会回来的。”
ps:巴学园只有50几个学生,我们班有61个,那我岂不是也是一个小校长了?那我要加油!
我们都是小豆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