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Leo365天写作计划的第三天写作内容,吃完饭后想到有些事情还没做,就是这个。习惯的养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第21天来的时候也许这个就成为强迫症了。
偶然间碰到一个知乎收藏夹,更偶然看到了这个东西,感觉见解独到,发人深省,有必要记录一下。
我想大部分人都经历过高中,你会发现高考650分的人和450分的人书单基本是一样的。书单本身并不能造成知识体系的差异,甚至接触信息数量的本身也不能。
这是因为他们处理信息的方式、看书的方式与众不同。
1、如何整理信息,并获得系统化知识体系
老李在看书的时候,没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都停下来去寻找联系。看看有什么其他现象能够被这个理论解释。
eg:人的爬行脑(控制人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then 老李会问自己:我遇到的那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呢?
首先老李想到了ipod 文案, 把1000首歌放进口袋里
相比小体积大容量MP3,这个表达就是更加视觉化得信息。
then联系想想还有那些视觉化得表达呢?
只要抓住机会,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这句话早已存在,但并没有被大家挂在嘴边。
直到雷军说了“台风口上,猪也会飞。”
比起前面抽象的理论,这是更加视觉化得表达。由此类推,想到几乎好多彦语俗语都是类似额的表达,用形象生动的东西来表达一些道理诸如:一石二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枪打出头鸟。什么的
then 还有呢,一些网络谣言,也是很形象视觉化的。
比如“wifi杀精。” 而不是说WiFi对健康不好。
then还有诸如古人对复杂现象解释:雷公电母、龙王。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足球球员的绰号。。。
所以看书或是接触任意一种信息的时候,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理论总是问自己: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还有呢?还有呢?
夸张一些,当你有一个知识的时候,增长1个知识可能就是增长一个知识,当你有10000个知识的时候,接触1个新知识,可能意味着增长了5000个新知识。因为你跟其中一半的知识建立了联系!
2、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
老李在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不光要想过去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还要想自己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改进?
比如仍然是上面的知识点,”人的大脑喜欢视觉化“,自己的哪些行为或工作可以被这个知识改进呢?
比如可以用于自己的演讲,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化为有形的东西,更容易让听众理解记忆。
生活中一些关键场合的表达,说一种感受的时候,假如辅以一些视觉化描述是否会更加有效?
eg 那一刻我很冷。 vs 那一刻我仿佛穿着短袖在北极,掉进了冰窟窿 which is better?
总之,你学到了一个新的知识,一定要提前构思一下,这个知识会如何改变我的行为?将来可以怎么用它?
因为很多人不是缺乏知识,二是到了某个时刻想不起来应该用什么知识。这种提前的设想可以让你形成一种自动触发,到了某个问题,自动想起相应的知识。
3 尝试去探索食物背后的原因
大部分人满足于既定的日常生活,不去想深入探索食物背后的原因。而有一部分人却在别人停止思考、对周围一切习以为常的时候,仍然积极地探索答案。
e.g 看到复杂的菜单不愿选择,感觉不舒服。比如一个店只有鸡排土豆串选择就很easy
背后隐含着心理学决策瘫痪现象,过多的选择反而消耗了消费者的脑力,最终降低了所有选项的吸引力。
生活中类似的诸如肯德基为了方便选择,菜单只有二十多道菜,甚至推出了套餐来简化选择。
再想,我还有什么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改进?
有次做募捐活动,老李把口号由:我在做公益,捐些钱把改为我在做公益,捐10块钱吧。效果果然更好
很多人可以容忍生活中奇怪的现象和模糊性。在他们眼里,世界已经变得如此熟悉,所有事情见怪不怪了。但是老李无法忍受这种模糊性和一知半解。
总之: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1、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2、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
3、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需要大量思考练习探究来提升自己的相应能力
当你开始觉得,天是蓝的因为它一直是蓝的、公司有这个规定因为它一直是这样做的、某个偏方有效是因为一千多年来一直这样的,那么你就失去了洞察力。
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什么,永远对世界保持好奇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