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诚则灵(上)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6-10 06:00 被阅读0次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中庸》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依然是讲“君子之道费而隐”,所谓“鬼神”,即君子之道的象,我们可以理解为真正的鬼和神,也可以理解为那深不可测的力量的象征;“德”,是功效,徵验;盛,广,即费,不是大的意思,与下文“洋洋”同义。

君子之道,是人道,但他背后有鬼神的支撑,即它的底层逻辑是天命,它的徵验是鬼神。

程颢说:“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张载说:“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所谓良知良能,是孟子的说法,那是先天赋予我们的。如果用王阳明的话来说,我认为,鬼神之功就是良知之功。

朱熹说,从阴阳二元论来说,鬼是阴气之灵,神是阳气之灵;从太极一元论来说,只有一气,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朱子这样说,是没有错的,但是他把鬼神分开来解释,过于具体化了,容易让人误解《中庸》在讲太极阴阳,这就偏离了主题。

不过,我们不妨把鬼理解为天命负向作用的象征,而神为正向作用的象征。

朱熹称,德为性情是功效,也是不错的,但这个性情,是指天命发挥作用的情形,不是指人的性情。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中庸》第十六章)

前一句说鬼神之德盛,是说明道之费,这一句则说明为什么以“鬼神”作比喻。鬼神的存在,我们既看不到,也听不到,但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躲不开它,鬼神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也就是说,天命无处不在。

朱熹说,鬼神没有具体的形象,也不发出声音,但万物终始,无不是阴阳和合或分离的结果,所以阴阳是万物的本体,任何事物都离不开阴阳。体物,就是干事的意思。分开来看,朱熹的每句话都没有错,但合起来读,则容易使读者将鬼神理解为阴阳,而实际上子思要说的是性命问题。这就是陆九渊和王阳明等批评他注解四书支离的原因。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第十六章)

这一句是说,敬鬼神就是敬天命,这是我们祭祀的本质,我们斋戒沐浴,身着礼服,举行隆重的仪式进行祭祀活动,一定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也就是孔子说的,祭神如神在,必须满怀诚敬之心,所以祭祀必须亲力亲为,不是别人可以代替的。

孔子所谓“敬鬼神而远之”,就是强调要敬畏本质的东西,不要纠缠沉迷于鬼神本身。

齐,通斋,斋明,即斋戒沐浴,放空心灵,心中没有一丝私欲,只有对神灵的敬畏,这样才能与鬼神沟通,才能深入自己的内心深处,悟到那个天性良知。

朱熹说,祭祀的时候,人们如此心存敬畏,崇尚鬼神,而举行如此盛大肃穆的仪式,正说明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都离不开那个天命的。我认为朱熹这是把逻辑弄反了。

朱熹还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作为论据,原文出自《礼记·祭义》: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

毙:通“弊”,腐烂败坏。昭明:光芒。焄(xūn):气味。蒿(hāo):气味蒸腾的样子。

宰我说:“我听到鬼神这个名称,但不知它的含义。”孔子说:“魂,因神气盛而产生;魄,因鬼气盛而产生。把鬼与神合起来祭祀,这是最高的礼教。众生都会死,死后葬于地下,就是鬼。躯体(魄)在地下腐烂变成泥土,,而它的气(魂)却升腾而上,焕发出光芒,这种气象使人悚然有所触动。这就是众生的精灵,是神的显示。圣人据此制定严格的称谓,明确命名为鬼神,为百姓制定祭祀的法则。于是万民敬畏天命顺服。

这段话作为本章的注脚倒是非常合适。

------《中庸章句》审读2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诚则灵(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pz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