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走人户在中国应该是再普遍不过的事情了,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虽然这不是法律规定的,但是这几乎成了中国人过年必须做的事情。特别是小时候,都盼着过年,每家每户的转悠吃吃喝喝挺好玩儿的。稍微大点儿了,想有自己的时间了,偶尔觉得某家某户不想去,开始挑着走。等成年了,特别是成家之后,本来只需要走父母这边儿的亲朋好友,现在两边儿的亲戚都要走,一年7-15天的春节假期就在这每天“吃吃喝喝、送礼”中渡过。
另外,也不是白吃白喝的,走家串户得送点儿礼,柴米油盐都可以,省事儿的就直接给红包。同样的,你去别人家,别人也得来你家,你也得好吃好喝款待人家。完事儿就发现这事儿特别没意思,送出去的也得还回来,为了遵循这一习俗,“耽误”的是大家的时间。
到了一家怎么也得吃顿饭(当然也有特别忙的,礼送到了即可),算下来一天基本上能走两户,近些年很多时间还得耽误在路途中(过年乡镇比城市还拥堵,国家发展了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车了)。
另外,大家聚在一起大部分时候就是吃饭、喝酒、打麻将(女的聚在一起做饭,男的聚在一起一边打麻将一边聊天,小孩儿拿着压岁钱买各种玩具烟花“玩儿”),貌似没有其他事了——身边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不禁让我思考起圈层的问题,乡镇文化基本上就是为了过年。春节后出去打工或者开始自己的生意,春节了就开始各种“买买买”,好像辛辛苦苦工作就为了过年这一“炫”。是啊,从小的理念就是过年要吃好的,过年要买新衣服等。
这种文化也许本身也没什么错,存在即是合理,或许是过去这些年发展出来的必然产物。但是随着自己一年一年的成长,发现很难再融入这样的习俗了。一说起过年,想起这些杂事儿就想要逃避。真的必须这样过么?
也许很多人这样思考过,因为身边的例子可以作证。最开始是每家每户去走,都要送礼,后来进化为都不送礼了,每家每户吃一顿就行;再到后面,在家做饭也麻烦,来客了直接去“下馆子”,给钱就行了,吃完该干嘛干嘛;再后来部分亲戚不多的,过年直接出去旅游了,不折腾那麻烦事儿了。发展到如今,这个习俗已经有很大比例的人不遵从了,因为大家都觉得没啥意义了。
这不禁让我开始怀疑:“过年到底过的是什么?”而且这还是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到底意义何在?未来真的有必要规定法定节假日么?随着社会的不断多元化,很多人未必就真的能在法定节假日休息。
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很多人先知先觉注意到了这一点,比如笑来老师多年钱就把法定节假日当作自己进修的时间了。笑来老师只是一个代表,且是一个说出来被大家所知的代表,应该还有很多人已经开始自主的安排自己的节假日了。社会有社会的习俗,但也许你现在没必要去遵守这个习俗了,社会在发展,现在根据自己的需求安排节假日已经变得不那么难了。
我有种预感,以后过年去哪儿玩,跟什么人玩会变成主流,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年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