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信息管理方法论与实践(三)- 信息处理

我的信息管理方法论与实践(三)- 信息处理

作者: Wayney | 来源:发表于2019-07-25 23:57 被阅读0次

    信息处理的目的

    榨取信息中的价值

    事实上,这是一个共识,无论你是看书还是刷抖音,都是在从信息中获取价值,只不过前者旨在知识,后者旨在愉悦。
    虽有正确目的,但能实现目的,获取丰厚信息回报的人却甚少。换言之,多数人的信息处理方式存在问题。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 你是否在知乎上收藏了上百篇精华文章、高赞回答,想着某天抽出时间温习回顾,但却患上松鼠症,如松鼠般疯狂囤积粮食但难以消化。准确地说,几乎从不消化。
    • 从各大内容平台订阅了知识干货,想着日积月累,洞见必定有所提升。但长达数月的坚持下自己似乎也就懂了几个名词概念而已,其中深邃,一概不知。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简单的名词也将忘得一干二净。

    前者只顾收藏不顾消化,信息永远不会被处理,囤积再多的10万+也只是摆设;后者虽有消化却未内化,所谓的学过、理解过,其实都只是看过、浏览过。要么让信息束之高阁,充当摆设;要么以极低的ROI摄入信息,进步缓慢。

    解决方案—让信息「会」被处理,让信息「能」被内化

    Scheduled

    目的:让信息「会」被处理

    我在初学GTD时收藏了一句醍醐灌顶的话:

    If it’s not scheduled,it will never be done

    它解释了大多数「不做」、「拖延症」问题的本质原因,强调了为任务赋予具体的时间属性的重要性。而放到信息处理这个环节上来讲,即是要把处理信息也当做任务,定好时间,安排在自己的todolist或是日程表上,这样它们才有被处理的可能。
    想想你在知乎微博上收藏的文章,备忘录里记下的灵感想法,你为它们所赋予的时间属性往往是「某一天」,但结果一般是「没那天」,试试改为「这一天」,但最好的选择是「今天」
    So,具体怎么做?

    搭建一套稳定的信息处理机制:信息统一存储,以日为周期清空,周末兜底

    要点如下:

    • 设置一个名为收件箱的文件夹,为其下一个定义:凡是待处理的信息,全部保存在这里。从今以后,你每日的信息处理工作都在此完成。例如你可以在印象笔记中设置名为「收件箱」的默认笔记本,通过印象笔记将每日新增的信息转发至「收件箱」中。

      收件箱组.png
    • 为信息增添时间属性,跟自己达成「Inbox zero every week」的约定。今日新收集的文章尽量在当天或是第二天把它处理完。但如果因为一些突发状况,例如加班导致没有时间处理,也不要慌乱,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兜底。Anyway,下周一之前,收件箱一定要是空的。(插个题外话,兜底方案之于系统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习惯系统容易崩溃的原因往往就在于制定者不为未知的变数预留解决方案,导致目标难以实现,导致系统崩溃。)

    • 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处理收件箱中的信息。例如地铁通勤就是消化的好时机,你可以利用手机阅读,做一些简单的批注、评价。而若遇到了需要精读的内容,要求你搜集资料、详尽批注或是总结概要,则可以把它加入日程表,分配一个固定的时段深入研究。

    尽力坚持「Inbox zero every week」的原则,如果觉得有些困难,可以先控制每日获取的新信息数量,记住,重质不重量,KPI是你获取了多少价值,而不是你读了多少篇文章。

    如若你担心很难将这个机制坚持下去,可以看我的另一篇文章:习惯培养的关键:让习惯的触发条件基于场景而非时间

    Increase difficulty

    目的:让信息「能」被内化

    我相信不少人会觉得自己的学习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而且有着很明显的时效性。刚学习完没多久,就很难说出个所以然。
    问题出在哪里?先介绍一个有关记忆的「必要难度理论」。

    记忆分为存储和提取两部分。存储越难,提取越易;存储越易,提取越难,二者呈负相关。

    同理,往往学习的过程越难,学习的效果就越好。举几个例子:

    • 快速浏览&仔细阅读,后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 仔细阅读&互动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提问、评论),后者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 互动阅读&费曼学习,后者确保知识的完全掌握
    • 费曼学习&事后主动召回测试(定期复习),后者确保知识的长期有效

    对比上述各类学习方式,可以看到付出成本越高的学习方式,收获也越大。事实上,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只有「Increase difficulty」,才能将信息中的价值彻底内化,融入我们的大脑。

    接下来我将用六个关键词来阐明信息内化的要点:

    • 复述每读完一篇文章,尝试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文章的要点列举出来。这要求你在浏览的过程中逼迫自己去记住作者讲了什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文章的架构是什么。这一开始会有些难,但坚持下去,你将会发现自己的信息组织能力有明显的进步。

    • 提炼复述用来帮助自己梳理文章脉络,而提炼则是要提取信息精华,也就是文章的核心思想及观点。我建议尽量将提炼出的信息拆分为「知识」+「例子」,也即论点+论据。这符合我们人脑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方便后续主动召回测试的设计。

    • 互动互动的目的是深化你的思考,由三部分组成:「批注」+「提问」+「评论」。批注让你在浏览过程中勾画要点,组织信息;提问是运用批判思维,来一场思想碰撞;评论是输出你的观点,总结自我思考。建议制作一张问题清单模板,将模板粘贴至待处理信息的末尾: 问题清单.png
    • 费曼相信大家都听过「费曼学习法」,简单描述就是:「尝试将学过的概念讲给一个白痴听,如若遇到表达卡壳或是晦涩的部分,针对该部分重新学习」。这是输出倒逼输入,自我检测的学习方式,虽然有一定成本,但对于富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投入是值得的。

    • 回顾回顾即是通过重复的方式巩固对信息的认知。好的回顾方式会结合「主动召回测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学习理念。其中「主动召回测试」类似于利用单词卡片复习,正面是英语(问题),背面是翻译(答案),核心思想是用思考答案代替记住答案。工具建议使用Anki。问题卡片的设计建议参照提炼步骤所得的结果。问题:「知识」是什么?举一些例子;答案:「知识」的定义,以及「例子」。

      问题卡片的设计-知识+例子.png
    • 体系我近期正在尝试构建有关效率提升领域的知识树,待积累一定经验后再于此补充~
      在此,我以自己阅读少数派《Drafts 5.0—顶级 iOS 文本处理应用大更新》这篇文章完成的问题清单为例做一个展示:


      我的问题清单作答示例.png

      事实上,这篇文章并没有很深入,甚至可以说只是一款推荐软件的软文,那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不希望我接收完一条信息后,啥也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成本较高,但却极大地锻炼了我的信息组织能力,减少了面对信息时的浮躁,切实完成了一定的价值吸收。
      最后,附上我自己的信息内化流程图,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信息处理流程图.png
      下一节,我们聊聊「如何做好信息的整理分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信息管理方法论与实践(三)- 信息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rl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