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or施教?

作者: 苏牧传媒 | 来源:发表于2020-02-28 01:24 被阅读0次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普及,大量高通量数据产生并存储在各类公共数据库如TCGA、GEO等。生物信息学仿佛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维基百科对 生物信息学(英语:bioinformatics)的定义:利用应用数学、信息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的问题

        许多传统生物学研究者都不可避免的走上结合测序/生信来进一步扩宽/挖掘 其课题思路。Top的期刊有大量的测序data,精致的分析结果早已不足为奇;与此同时,3分以下的灌水文也不断涌出。但是,早些年有人只分析一组RNA-seq做做QPCR验证就能发一篇小文章的Crazy日子已一去不复返。

        大量的生信学习者、生信工作者走上台前,或者用Y叔的说法:生信工具使用者。生物信息学的概念、各种学习的视频、教程、平台也在科研人员中广为流传。此刻的生物信息学,正如那句诗所描绘的那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好不热闹!当然,也可用一个稍显贬义却又很真实的成语来形容:泥沙俱下

        粉墨登场,你唱罢来我登场。不置可否的说,当下的生信信息学正在快速发展,正如其所要面对的对象:高通量测序数据的data发布量一样。作为个人,我在享受到生物信息学带来的福利同时,也鞭策自己不断学习,保持思考;向前看:学习了解各种新技术、新知识;向后看: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回顾自己的出发点:"解决科学问题"。

    个人对自己的定位是医学生,所作为就要以 "围绕疾病治愈,为病患谋福利" 作为出发点和终点。生物信息学一定是工具,是打开未知之谜、解决困惑的工具,是科研路上的捷径和助手。而不是要顾此失彼,期求以生信谋文章。

        和生信学界的大牛们比,目前的自己仍处在一个学习者的阶段;和后起之秀比,自己倒的确算是 学习路上的早行一步者,"遇坑路上的集大成者"。谈不上多自傲,也不再是那么的低微与谦卑,普普通通而已。

        今天在生信QQ群里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一位可能新入群、或者说是新入门生信的学生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了群内"老人们"的憎恶: 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不先Baidu/Sougou/Google呢?最讨厌伸手党Bala...bala...

        其实类似这样的问答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之间。往往结局只有一个:问问题的得不到回答,没回答问题的一个劲儿吐槽,随后问问题的"灵魂反问"并且退群,留下一群"老年人"的嘘粉:年轻人,真任性!

    这仿佛是道难解的题,就像"知识的陷阱"概念所讲的那样:一个人一旦掌握了一个知识,就很难回想起没有掌握它之前是什么样的状态,它会导致我们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无法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结果就是沟而不通。或者是另一个相近的概念-"知识的诅咒":当人们预测他人的行为时,如果自己无法忽略自己拥有而对方缺乏的知识的,或者无法忽视自己已经处理的信息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偏见。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知识/信息的获取不对称。想一想:一个科学家要是在一群普通老百姓面前"夸夸其谈"其科研作为,台上讲的津津有味,自得其乐;台下肯定是听的昏昏欲睡,一脸茫然。结束后双方肯定都颇有怨言。这能说是谁错了吗?肯定都没有。

        所以,我个人认为,出现"知识的陷阱"时,事故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

    主观上说,QQ/微信群里鱼龙混杂,求问者在提出问题后,心理上并不应祈盼得到众人的热烈回应,即使自己的问题的确很急、很重要而并没有人解答时,也不用"胡思乱想,猜测别人狡黠抠门",就像大家常说的那句:别人帮你是缘分,是情分,不回答是本分。这无可厚非。当然了,如果回答了礼貌感谢,加个好友、发个红包是最好

        另一方面,"老人们"的心思就比较复杂了,简单地说:这个问题/代码俺知道,可是俺搞了很久,俺就是不想这么soeasy的送给你。我个人呢,有时候也比较自私,就手滑下翻过去,假装没看到;也有的时候很感兴趣,就提示下或是详尽解答。但是往往真正的"大佬们"都比较忙,也很要面子,关键呢又很注意身价:要时刻发点"灵魂反问"保持下存在感。就容易变成:"不管俺会不会你这问题,俺就是不仅不回答,俺还要"怼怼你"、"教育下你""。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对立。

        当然,也不乏多是路人,多是搬着板凳嗑瓜子的看热闹网友偶尔起哄活跃下群气氛。

    从客观上来说呢,这个跟提问者的"前期准备""表达能力","老人们"的个人 经验经历、时间精力、施予心/助人之心,以及"表达能力"都是密切相关的。这几个点中加了双引号加粗的,是我认为可以后期改善改进的。

        具体的说,作为一个提问者,那肯定是对自己的问题要有所把握的:是不是真的难?查了资料后还看不懂的?是不是问题太宽泛,一两句话概括不了让别人根本无从回答的?自己问题的关键点在哪?有没有给出些前因后果的背景来?

        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问答网站,他的提问格式是统一的,大概就是提问者必须说:我在使用某某某软件(方法)来干啥啥啥(目的),在哪一步(具体)出现问题,理论上应该得到:...,实际上报错:....(报错信息)。一目了然,清爽舒适。

        另一方面,表达能力也的确需要增强。毕竟是作为后辈,虽说眼里心里不一定就真的"瞧的上这些老年人",但是台面上的工作肯定是要做好的:该感人、感谢、感恩的时候没必要羞涩,该发个多大的红包给谁也无需吝啬。要真有骨气觉得自己能搞定就不要群里问人嘛,问了其实还不是因为自己搞不定/搞不懂,或者是真的着急。

        那"老人们"作为前辈,遇到新人提问就去"言语苛责"就真的无可厚非吗?如果说,你能够很好的"先"回答好别人的问题之后,再去"言语苛责"教训一下倒也罢了,也体现出作为一个"大佬"的能力和胸襟。只因自己的"几句言语"赶跑了刚刚入门甚或还未入门的晚辈,甚至断了人家学生信的想法和信心,自己的胸襟"又有几何"呢?难道要每个人长大后都要写一本书,叫做《从上学到被老师骂到退学》、《从入门生信被大佬们批评到放弃》才肯罢了吗?遇到别人求教求助时,自己真的不懂可以避而不视,自己懂但是不想说也无可厚非。但就是出言"自恃",言语苛责万万要不得!多一些同理心,生活于你于我与他,都会更美好。

        我个人认为呢,一个科学家如果面对公众不能够讲好自己的"科学故事",不能算是一个真正优秀的科学家,当然呢这是很极端的例子,我这么评价也只是"管中窥豹",只见一班不见二班。面对信息不对称,其实我们是可以通过形象化/简化的口语表达把问题描述出来、表达好,至少给予对方一些有用的"启迪"或仅仅是"感兴趣"。至于专业的钻研的知识肯定是需要提问者自我摸索、学习的。这个收点红包,也是理所当然、无需客气。

    作为当下生信大环境下的小人物们,个人的能力和精力肯定是有限的,是不会至善至美的,我相信,"没有完美的个人,但可以有接近完美的团队"。希望有更好的TeamWork,造福他人、造福社会。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生信笔记BioinfoNote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请教or施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tc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