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的油

作者: 爱乌及吾 | 来源:发表于2017-03-30 10:40 被阅读0次
    黑泽明:《蛤蟆的油》

    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真面目,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

    喜欢这段告诉读者书名由来的文字,回首往事,有几个不是镜前的蛤蟆呢?至于吓出的那一身油珍不珍贵,就另当别论了。倒也希望自己是那个会吓出一身油来的蛤蟆,即使不是丑陋的,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吧,不是往事惊艳的,也是让自己总结自己时,内容丰富的吧。自己吓住自己,多好的一种感觉啊,(貌似这样的想法有些奇葩)否则年老时,苍白的乏善可陈的感觉多无味啊。

    第一章      酥糖与剑道

    这章黑泽明回忆了童年时记忆深刻的场面,景象。被人叫做“酥糖”,学习游泳、画画,写小说,学剑道,哥哥在上学路上的教育,与植草的友谊。

    第二章      大正的声音

    求学时期所处的年代,社会留下的烙印伴随着人的很长一段时间,那是时代的印记。也可能是以后想摆脱的影子,最终却发现它是那样自然地与我们契合,成就了我们的每一个时期的样子。

    小学毕业上中学期间,黑泽明由父亲带着去看电影,去神乐坂的曲艺馆。学习上或多或少地看出自己应该前进的方向,就是走文学或美术的道路。生活上黑泽明经历了关东大地震,和哥哥一起看地震引起的火灾痕迹并视作可怕的远足。

    第三章      迷路

    在求知欲最旺盛时,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经济不景气之风吹遍全国,无产者艺术运动也随之兴起。此时的黑泽明一面沉迷于绘画,一面贪婪地学习文学、戏剧、音乐和电影。像黑暗中不断汲取养分的种子,根系在扩张,虽然不知道明确的出路,但向上的力量在膨胀,不停止地在找寻光明。

    与此同时,黑泽明不仅限于阅读、绘画、观影,日常生活的点滴让他开始了疑惑与最初的思考。开始渐渐注意身边的人们尽管性格开朗,说话诙谐幽默,但还掩盖着阴森可怕、及其黑暗的另一面。

    生活原就不仅仅是童年无忧虑时的平凡美好,那狰狞丑恶的一面被揭开,层层暴露在眼前,是那样猝不及防。突然到来的打击还有哥哥的死。

    哥哥以前常说:“我要在三十岁之前死掉,人一过三十岁就只能变得丑恶。”二十七岁自杀身亡,非常典型的日本文青。黑泽明很佩服小学时代出类拔萃的哥哥,始终认为如果哥哥如他一样进了电影界,只要他想干,在这个领域一定会成名。

    他也写道:“然而不论别人怎么说,都没能改变他的主意。从小学时代起,他就称得上出类拔萃的天才,但在报考东京府立一中名落孙山之后,厌恶哲学就占据了他那聪明的头脑。当他碰上了《绝境》中纳乌莫夫这个文学形象时,主人公那种人生一切努力都是虚无、无非是在坟墓上跳舞的虚无精神,就更加巩固了他的厌世哲学。

    读到这里,很容易将黑泽明与哥哥做比较,早慧,追求完美,敏感的人在遇到挫折时,是不是更容易走向极端?

    第四章      危险的拐角

    二十六岁时,黑泽明在报纸上看到PCL电影制片厂招考副导演的广告。于是报考,随后录取,这就正式踏进了电影界,正式开始从酝酿、蛰伏到踏上属于自己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迎着阳光前进。

    平台很重要,遇到好的前辈更是幸运,当然还要听得进去,做出自己的成绩来。山本先生告诫过我:如果想当导演,就得先学着写剧本。我认为先生的意见十分中肯,所以从此拼命地写剧本。说副导演的工作过忙、无暇写剧本的人,是地道的懒汉。就算一天只能写一页稿纸,写上一年也能写三百六十五页长的剧本。我就按这个想法,定下一天一页的目标。通宵达旦工作时就没办法了,只要有睡觉的时间,那么躺下之后还能写两三页。老师说,只要想写,就写得出来,结果我写成了好几部。

    看,多好的鸡血,前辈们用实际行动在践行着。

    黑泽明还提到了“人往往习惯于认为价值与辛苦成正比。这在电影剪辑上市最要不得的,人们说电影是时间的艺术,所以,没有用的时间就该删去”,这属于电影技术,于是,黑泽明关于剪辑专业的话就此打住。其实,我倒希望他能多写一些。

    第五章      预备——拍!

    黑泽明从早期的写剧本,做剪辑,后期制作,做副导演,喝酒,为筹措酒资而写剧本的一段时间后,开拍了《姿三四郎》。苦尽甘来后,黑泽明成为真正的导演,签订了导演合同,继续拍摄出反响较好的作品,也结婚了。

    《跨过太平洋》一节中,被日本检察官禁演的《胆大包天的人们》,在战败后,占领军总部电影部门的主管官员看后,认为很有趣,反而解除了禁映令,真让人觉得讽刺。黑泽明说:我是从没有创造自由,对创造出来的东西概不尊重的时代生活过来的,这个时候我才开始真实地感到,对创造自由和创造物的尊重确实存在。

    在《只有一个日本》一节中,黑泽明回首战争期间自己的创作和心理,战后工作走上轨道后不同的心理与创作,算是回忆中的反思吧。

    第六章      到《罗生门》为止

    这一章中的每一节内容与所拍摄的影片相关,有拍片时的轶事,有影片创作背景,有与拍摄时息息相关的人物,当然最棒的是最后一篇讲述创作《罗生门》心路历程的压轴之作。

    人对于自己的事不会实话实说,谈自己的事的时候,不可不加虚饰。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这样说:人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孽如何之深。这是一幅描绘人与生俱来的罪孽和人难以更改的本性,展示人的利己心的奇妙画卷。黑泽明对《罗生门》如是说。

    但影片完成后随后拍了《白痴》败得很惨,又与公司领导发生冲突。“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大奖,算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罗生门》后来又获得美国奥斯卡金像奖。

    借由黑泽明问出的话,在今天的我国电影界似乎也适用:本民族人为什么对于本民族的存在毫无自信呢?为什么对异域的东西那么尊重,对于自己的东西就那么轻视呢?歌麿、北斋、写乐是因为西洋人推崇备至,才反过来受到日本尊重,像这样毫无见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只能说,这是可悲的国民性。

    篇尾,黑泽明漂亮地结束,简洁明了。

    人是很难如实地谈论自己的,人总是本能地美化自己。我写的这个类似自传的东西,是不是真的老老实实写了自己呢?是不是同样没有触及丑陋的部分,把自己或多或少地美化了呢?在写《罗生门》这一节的过程中,我不能不对此有所反省。所以我不能继续写下去了。

    人不会老老实实地说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常常是假托别人才能老老实实地谈自己。

    因为,再没有什么能比作品更好地说明作者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蛤蟆的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uu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