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听书平台中听了会《道德经》。因为之前看到有人提过这本书,加上自身好奇想要了解这部国学经典,于是先听了第一章的讲解。
这讲解总结起来大概就是:
讲了什么是“道”,“道”与世界的关系。老子认为之前有一个力量,这个力量虽然形容不清楚,但是可以感知到它的存在,这个力量是我们世界生成的源头,它的状态一开始是无名无形的,发展到有万物以后是有名有形的,它推动万物的发展。我们要以两种状态去感知它,一种是放空自己的无欲状态,一种是有欲的状态,我们会慢慢了解“道”是怎么运行的,然后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中去建立人世间的法则。所以老子第一章,就把他的整体基调奠定下来,就是“我”的世界观是什么样、“我”认为这个“道“是什么,先给大家做了一个概述。
今天周末,追之前没看完的《典籍里的中国》时发现正好有一期正好是讲述《道德经》的。看后,对老子和《道德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道德经》被称为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简单地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一门学问,探寻是宇宙和万物的本原和普遍的法则,探讨人和世界的关系,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典型的哲学著作,它的篇幅很小,只有五千多言,分为八十一章,它的思想涵盖了哲学、伦理、政治和兵法等诸多领域。
舞台上把老子在守藏之室期间的经历作为核心场景展现了老子求道、悟道、传道的一生。
老子能成功悟道和水有着很大的关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正是体现着老子以水喻道的智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言简而意味深长,质朴而充满哲理,玄妙而顺理成章。
这部中国哲学开山之作被翻译成近百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成为了翻译语言种类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文化典籍。
目前我们看到的《道德经》主要有三个版本,一个是郭店楚简版,一个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今天最主流的王弼注释的“通行版”。
哪个版本才是原著?实际上,所有现存的道德经版本,没有一个是老子的原著,多多少少都是经过传抄、摘选、改动过的。老子的《道德经》因为是写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由手写传抄得以流传,难免有被改动,或者错写,漏写的地方,这也就导致今天流传于世的道德经有很多版本。
但读道德经重在用心感悟,而非执着于只言片语。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从易于掌握的王弼通行本入手,有了一定心得体会和根基之后,再去研究参考帛书版和楚简,然后靠自己来进一步去甄别,看哪个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和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