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六月终于结束了高考,九月来了北京上大学。报到那天与父母一起坐了六个小时的火车来北京,结束之后送父母离开,自己一个人留在北京生活学习。上学的时候一直都是他们看着我离开家去上学,但是现在我越来越多地目送他们的背影。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以后要开始一个人的生活了。
小时候无数次地盼望着这一天,在大学的校园里,披着阳光,呼吸着一座陌生的城市里漂浮着的空气,遇见一些不同的人,经历许多不同的事情。生活多么自由自在,没有约束。
自由,大概所有人的心之所向吧。
还在念小学的时候常常透过教室里透明的玻璃窗望着外面的天空,偶尔一只灰色羽毛的飞鸟飞过去,眨眼就消失在视野里,留下了我探寻的目光和对自由的憧憬。那时候总喜欢往外面跑,但是在外面玩的时间总是太少,在教室里上课的时间总是过得太慢。一下课我们疯了似的往外面跑,上课的时候稀稀散散地往回走。那时候我们是多么盼望长大,以为长大之后就能够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后来上了初中,眨眼又上了高中,年岁一年一年地增长,可是我在外面疯玩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繁重的学习压力和越拉越可怜的课余时间使我几乎一整天都呆在教室里,只是在晚上回家的时候我会刻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希望能够多一点时间享受这难得的自在惬意。然而回家的路就那么长,终究还是会回到那个小房间里,继续坐在书桌前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
有的时候我坐在教室靠窗户的位置上,望着窗外几近透明的阳光,望着不远处被微风轻轻擦洗浮动着的白桦树,望着校门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我就不停地在线那些不用每天坐在教室里的人此时此刻应该在做些什么。我多想此刻走出教室,骑上单车沿着那条马路一路飞驰,可是那样我还是会因为没有写完的作业而减速。
于是我便一天一天地算日子,憧憬着高考之后无忧无虑的日子,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没有乱七八糟的事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在外面呆多久就呆多久。然后上了大学,离开了父母,也就真正地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时光。
那个时候应该就自由了吧,我想。
现在我是生活在十九岁的大学城里,尽管离开了父母,离开了生活了十八年的故乡,可是我却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遇见了一些陌生的人,每天迎接我的是比家更狭窄的宿舍,仍旧在一间间教室里听课。看似独立的时光却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纠缠的束缚,不仅有学习压力,还有生活琐事和人情世故,似乎比以前丧失了更多的自由。我站在北京的街头看人来人往,看车水马龙,看飞机飞过,看万家灯火,突然觉得很迷茫。
这些来来往往的人,步履匆匆,想必也是被生活的重压囚禁了自由吧?那些川流不息的车流,那些整晚都跳跃着迷离的色彩的霓虹,就像是生活中一条条无形的枷锁,将我们的生活框定在一个既定的模式之中,囚禁着我们。盼望的自由始终如儿时划过天际的飞鸟,遥不可及,转瞬即逝。每个人的眼中,麻木的深处透着浓浓的期盼。
我突然明白,原来绝对的自由就如理想中的乌托邦一样,竟只是个遥远的幻境。
若想达到真正的自由,就要达到庄子所谓“无所待”的境界。然而我们生活在这世间樊笼里,就不可能做到真正地“无所待”,总有一些看不见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纵然我们看遍了人世繁华,看穿了红尘滚滚,到最后对一切都释怀,却终究逃不过生死轮回。所谓“无所待”,也只有生死才能够超然了。
既然如此,我们倒也没有必要去追求绝对自由的生活了,这无谓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枷锁。若不能自由生活,倒不如活得潇洒些,对生活恬淡些。
在巴黎街头与我擦肩的那些巴黎人的脸上无不是悠闲和惬意,笑容里满是柔软而透明的阳光。谁都会面对生活的重压,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我们在中国的街头却很难见到这样的景象。潇洒,是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上的超然。纵然是巴黎街头的流浪汉,也能够抱着一柄破木吉他弹出一曲小巧婉约,生活如此,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它。
或许只是一念之间,上一秒我们沉重地前行,下一秒我们自由地流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