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中学时代就接触过《故事新编》,为了应试不得不了解鲁迅,毕竟语文有三大难关,文言文、写作文再加上周树人,可能是年纪的缘故,感触不是特别的深,留有印象的只有眉间尺,现在回顾原因可能是因为这篇带有武侠奇幻色彩,在那个时代特别流行吧。
再读《故事新编》,对《理水》特别上心,要给学生上课,教材选择了这一篇长文,单元导语是每一个人物都可以成为典型,每一个典型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理水》讲述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典型人物当然是大禹,可是鲁迅在文章当中也加入众多人物形象的描写,文人、官员、平民、帝王,无论是有名有姓的还是无名无姓的,都鲜活生动。治水的故事是我们熟知的,鲁迅也没有在治水这个细节上纠结,反而在治水前后群像的描写上花尽心思。关于文本的解读,在我略微有一点超纲, 想拾人牙慧,还是有很多知识看不懂。
给学生上课在某些方面和解读文章是不一样的,解读文章是要理解,给学生上课是要找到一个新奇点,让学生找到解读文章的途径。魏勇说好的课堂是一次精神上的旅游或者探险,旅游或探险就是要发现意外,鲁迅文章的深度是众所皆知的,可如何发现这深度的呢?这才是我想要找到的新奇点。
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去统计文中出现的颜色,从一个很小的起点出发,这是一种很好的文章解读方式。任务很简单,只要稍微花一点心思,就能完成这个任务,《理水》的探险之旅就是从文中出现的十三种颜色开始出发。
文章里面一共出现了十三种颜色,在这十三种颜色当中频繁出现的是黑、白、红三种,而这三种颜色在美术的领域中和三原色有关,这三种颜色在理论上是相互排斥的三种颜色,当这三种颜色集合在一起的时候很容易造成紧张感。
在贫瘠的观影经历里面,还是找到了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辛德勒名单》,在黑白画面当中小女孩的一抹鲜红,在影史上还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三种原本格格不入的颜色在大导演的手下巧妙融合在一起,无需多言,却道尽了想说的一切。
回到文本,“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奇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的,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面目黧黑”的乞丐(大禹的追随者们)和“白面白须”的水利局官员站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一副画面?
黑与白在视觉上的对立构成了明与暗的对比,这不仅是两种颜色的对比,也是两种不同性格或者人生态度的对比,在治水这件事上,黑与白是如此的明显。
这两种颜色的对比不仅体现在《理水》一文中,《故事新编》的大部分篇目都可以找到痕迹,《起死》中庄子有着一张“黑瘦面皮”、《非攻》中墨子也是一张“乌黑的脸”,继续扩大,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还能找到不少例证。
读《理水》,读懂了一点鲁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