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科普想法成长励志
那些“热门推荐” 正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那些“热门推荐” 正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作者: 周周心理说 | 来源:发表于2019-05-09 14:32 被阅读51次

    在这样一个被信息洪流裹挟的时代,虽然我们的视野被局限在手机的三寸屏幕,但却限制不了我们“足不出户,心系天下”的热情:前天哪里发生自杀事件了,昨天哪个明星出轨了,今天哪儿又出车祸了......即便你不主动去探寻,各种热门、头条、推荐也会将各路细节分析和舆情评论奉到你眼前。只要稍有兴趣,便会有更多类似的信息被推送到面前,让人忍不住觉得:这绝非只是“一件”,而是“一类”了不得的大事。

    社会和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记忆和决策有一种“鲜活性效应”,当面对问题或需要做决策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利用更容易想到的,最近的、最鲜活的、或是最具冲击力的信息来做判断。比如,最近口碑爆棚的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因为铺天盖地的“精神病患犯案”报道,导致医院附近民众的集体恐慌。电视声画还原的真实现场、受害家属痛不欲生的场景、以及亲历者面对摄像头的亲口陈述,媒体缔造的鲜活性效应,让信息格外引人注目。而接下来的第二天,你将看到案情的追踪报道;第三天,是又一起类似案件的发生;第四天,是疑似精神病患逃脱死刑制裁的民声沸议......这个过程里,人们的风险认知发生紊乱,我们似乎完全有理由猜测这种恶性事件将会发生的更加频繁,因为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已经被媒体渲染所影响,以至于我们完全忽略了“在路上遭遇车祸的几率也远比遭遇精神病患袭击的风险来得大”这样的事实。

    关于“鲜活性效应”,《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中有一个很生活化的例子:

    “一个朋友开车20公里载你去机场,你将乘飞机作一次750公里的旅行,分别的时候,你的朋友说'一路平安',这个临别赠言的荒谬在于,你的朋友在回去20公里路上死于车祸的风险,要比你飞行750公里的风险高出3倍。”

    或许,相比登机前的“一路平安”,我们对前来送行的朋友叮嘱一句“开车注意安全”似乎更有必要,但由于事关空难的报道往往太过震撼:银幕上烧焦的残骸、遇难者家属的悲切、口播中的“全部死亡”......这些信息都通过媒体报道一遍又一遍呈现在我们面前,冲刷着我们脆弱的安全感,直至其成为我们记忆中关于致命事件的代表性案例。而每日发生的交通事故,因为多且分散,除了极少数的重大事故,其余绝大多数都不具备新闻的爆炸性,于是只能在《历年交通事故人数统计》之类的官方报告中,以毫无感情色彩的统计数据的形式供人查阅。

    如果某段时间,我们总被各种明星出轨、小三上位等等的八卦新闻刷屏,大可不必瞬间觉得这个时代已经到了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地步;

    如果某段时间,我们发现“与父母争吵轻生”一类的新闻又上了热搜,也大可不必瞬间觉得原生家庭已经到了罪不容诛的时刻;

    但如果某段时间,我们发现信用卡上的负债数字竟然在不知不觉之间多了一个0,那么,这才是你该惊醒的时刻:因为冰冷的数字远不如攥在手心的钞票更有温度,没有实体的鲜活感,以至于你忽略了它的严重性!

    如今的媒体,像永动机一样制造着各种信息,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不断缔造着爆款热点:媒体选择报道什么,公众就注意什么;媒体越是重视什么,公众就越关心什么。于是,每一个10万+背后都紧随着无数类似的信息排山倒海般向你扑来,瓜分掉人们最后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公众的立场也像屏幕上不断闪过的热点一样变幻无常。

    每个人的注意力资源都是有限的,当我们任由媒体的议程裹挟而乐此不疲的时候,往往会忘了把有限的认知资源留给更重要的人生议程,在马不停蹄地奔走于“热点 - 相关推荐 - 猜你喜欢 -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休止的一个又一个链接之间的时候,请注意温馨提示:刷热点无妨,小心被反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热门推荐” 正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yw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