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这共读开始之前,我想表扬一下:一是我们的团队,个个都是催我奋进的榜样;二是来参与共读的小伙伴们,你们的好学催我们认真做好准备;三是我们共读的这本书,就是一个完整的课题报告。不等同于一般的书,一般的书只告诉你核心知识概念是什么,怎么样,如何用。而这本书除了这些,还对你如何去传播如何去实践,学校层面如何去做,区域层面如何去做,都给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这本书的特点所在,我们的分享是套娃式的,是互相融通和关联的。
现在,我们走进第八章:关于概念为本的课程设计,校长和教学指导员需要理解什么。
【正文】
看题目就知道,这章写给谁看的,不就是校长和教学指导员么?和我们的关系在哪里呢?我做了一个问卷,参会的亲们填一下,你们的身份。问卷结果显示:2位校长,4位教学指导员,20位一线教学老师。说明我们的老师说最想改变和学习的。
到底写给谁看的呢?我们先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校长、教学领导和教学指导员都需要理解概念为本课程和教学?他们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大家可以做聊天区写出自己的思考,也可以直接打开麦进行分享。
其实要看这本书是写给谁看的。前面的分享也已经有了答案。
P8:这章写给想要给予学生深刻概念性理解的、所有学科的老师们。前路漫漫,道阻且长……
P107:为什么这么多人声称精于改变——但是改变却又如此易于失败?
那为什么改变这么难?因为改变是系统的提升,而非单个提升。
改变三要素:
认知(思想),也就是思想,知识,念头,信息。
感受(情绪),也就是情绪,情感认知。
行动(行为),就是行为,经历,实践。
没有感受与行动,认知很难落下生根,认知一旦生根,就会根深蒂固。
第一部分:为课程实施设立阶段
调查影响改变的潜在困难——停下、审视不愿改变的隐藏原因、诊断测试、提供必要支持、了解每一位
聚拢各自为战的学习团队——教师团队现状分析:唯分数者;分数还不错者;维护现状不愿改变……
整合一个强有力团队:持续的、准确的、及时的沟通,互相尊重
塑造概念为本的教学的共同愿景——有效沟通是关键、引用具体例子展开展大量的对话(安慰、支持、示范和指导工作)学习并实践概念为本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塑造共同愿景:如何在学生中体现
第二部分:员工发展
经历不同发展阶段的状态是可以遇见的:自我导向-任务导向的关注点-该事物的影响
得出评估工具,看到教师的担忧并设计出专业培训支持
长期关注课程实施的重要性。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机会;必要的支持和时间。
第三部分:带问责的员工支持:建立系统范围的协同
相互提出问题:课前提问、课后问题——精神被点燃,持续对话和行动
个别化对待:定制教师的不同学习需求
及时相关反馈:针对课程目的;有重点的支持和加强的问责
【和班级教学一个道理】
第四部分:“正确”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需要准确的数据,且能够反映学生朝着概念为本课程学习目标前进所取得的进步。
问题讨论:
1.学校如何为概念为本课程的实施做好准备?
2.你的学校目前正在收集和分析学生哪些类型的学生表现数据?评价是否从内容和关键过程两方面来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彩蛋】
好评如潮!说我“幽默、豪爽,段子手”,好吧,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分享一旦进入学术化,就很容易让人走神。而抓住听众的听觉神经,让他们全程跟着你走,深入浅出的分享,听起来就没有那么费力。
龙帮主总结:“她们也感谢大家的参与,平时共读她们比较慵懒,有一搭没一搭的,但一旦有舞台, 有战斗,她们就迸发了真正的实力,惊艳了那些喧闹的节日。”
我说:“今日学困生的发言,让班主任看到了希望。”可能还是要“问责”性的任务驱动,才会让我投入吧。
这一日的分享,增添了动力,也彻底放飞了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