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走进诗歌单元,自己的感受仿佛很朦胧,又很模糊。我想,循着“意”的脉络,走进的“意象”的诗歌世界,对于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认知打开方式吧。曾经,诗歌对于我是浅薄的“翻译”,所谓读懂诗歌,也就是弄明白每个字的意思,串起来整句的意思,以此了解诗歌的意思。这些年来,偶有些的人生际遇在诗歌中有过短暂的相应,如苏轼的“熟歇”。仅此而已。
当意识世界对于诗词的限制框定在狭小的空间时,诗歌的学习仿佛在方寸间舞蹈,总也不得其“兴”与“意”,总也意兴阑珊。跟随老师上课的节奏走,仿佛内在有一个“颓丧”的小人,旁眼观之,且说着“风凉话”,而那个“听课”的小人,也因其扰,且听着,又心不在焉。
重温《春江花月夜》,循着一份天地之间的时空的延展,走向内心的一种广阔。回归当下,月光皎洁的明亮,仿佛透过心头那“懒散”“颓丧”,“不知所措”。哗然,生命里很多事情还可以不用“因为&所以”的逻辑来解释,以得以解决的。忽然,照亮,柔柔地抚慰,似有若无,生命里那种“自在”被打开来。是啊,我不用非得看书,以此证明时光里没有被虚度。我也不用早起做功课,才说明我对自己的身体很在乎。我甚至不必早起,不必这样,不必那样,就那样懒散着也可以,那样追着剧,睡着觉,都可以。可是,内在在呼唤啊。循着皎洁的月光,原来生命里一些真相恰如这明月般,在心头升起时,你望着它时,它回赠你一份深情;你弃它而去时,它却会追随你。晨起,循着心头的“意”,昨夜的梦留下了空白的记忆,坐在书桌前,拿起日记本,一点点记下来。我也不知道我要记下些什么。
日记中写道:“看向生命里的这份懒散,是对随心所欲的自由的呼唤吗?是在拒绝承担吗?还就只是在对抗“有意义”、“控制”、“目的”本身试图寻求一份松弛的自在呢?但这样的拒绝里,是拒绝,也是一种靠近,那么超越的可能性在哪里呢?借由这样的方式,与世界抽离,也是在与世界脱离。在这样的冬季里,回到生命的自我的内部,一层又一层地剥离、脱落。天地的大化流形的一种拥抱。内在,探秘生命内在的从容不迫。哇~~~~~”
找到了。迎着月亮靠近,背离着月亮远离,是一样的哦。追逐生命意义的勇猛,拒绝生命的承担与追逐,亦是如此。生命在以这样的方式,找到与自我内在对话的方式,与自我对话的时间、空间。我仿佛看到了这些日子以来,甚至过去的一年里时不时涌现在生命里的“躺平”状态,原来这也是一种呼唤,一种寻求自己对话的可能。
想到老师所言:全照、全觉。觉的关键在“谜”。谜就是意识对自己的封闭,意识为了应付外界,它所形成的的伪装、欺骗,因为我们用自己真实的面目还没有成长到可以从容、自在地应付外界状况的时候,我们只能顺从。透过意识,循着月亮的意象,看清楚心头里“月亮”在我心头的意。这样的一份“觉照”里,看到人世间的思念、无奈,也看到自己人生的不得已,这是一种真实,这份境遇在诗词的意象之中,不那么孤独,也不那么可怜。原来,宇宙之中,在时间的长河里,回溯过去,展望未来,也都是如此。人世间的孤独,可以在时光的月亮之下找到一种慰藉,一种亲切,而这份感情里,是一种内心的打开,一种释怀。天人之际,人变得广大起来,与日月同在,就连这小小的无奈都可以,在月光的映照之下,合理地存在着,甚至在月光皎洁的映照之下,若有似无,仿若找到一种“自在”的方式。
人世间的悲伤也会在慢慢的演绎中不断加重,捣衣啊、卷帘啊……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里的种种呢,是懒散,是邋遢,是逃离……有的时候,就是会陷进去,不明就里,无法自拔。有的时候,就是想拒绝“社会意义”的那种“好”。当再次回到月光之中时,也许最初的恬淡自在已然消失殆尽,但绝望之中,心生的一种深情是生命里最大的真相吧。
很多时候,生命的意义仿佛陷入了一种虚无,仿若就是没有意义,仿若陷入了一种交换里。我不要这样,我要那样。我不要痛苦,我要幸福。其实无论怎样,内在的一份深情是什么呢。当我们找到内在与外在连接的深情,是不是生命也就找到一种从容的可能呢,在这种可能里是直接的面对,当下的觉照,对于意识真相的一份洞见。
从意识世界中走来,是为了适应,也是为了生存。当内在自我长大时,需要寻找一种贯穿身心内外的互动方式,而这种互动从诗词的意象里,慢慢走进心头的那细腻深刻丰富的“意”,一点点剥离,一点点回到朴素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