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求之于心

求之于心

作者: 余超林AIA财富管家 | 来源:发表于2023-01-11 08:24 被阅读0次

第35天(2023-1-4)求之于心

        罗钦顺对《大学古本》的批判和王阳明的反驳

          罗钦顺认为,学当为内求,而王阳明将程、朱的格物之说视为外求,这是错误的。此外,他还对王阳明去除朱子定下的《大学》分章,削减朱子勘补的经传,提倡《大学古本》复古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对此,王阳明回答说:“学岂有内外乎?《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缉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

        之后,王阳明又强调,学的重点在于求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王阳明对自己的心学抱有很强的自信,对朱子学的批判也很明确。其后,王阳明又严厉反驳道:“旧本之传数千载矣,今读其文词,既明白而可通;论其功夫,又易简而可入。亦何所按据而断其此段之必在于彼,彼段之必在于此,与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补?而遂改正补缉之,无乃重于背朱而轻于叛孔已乎?

        罗钦顺批判说,王阳明提倡排开外求,致力于反观内省,如此一来,《大学》便可以“正心诚意”四个字来完全概括,而初学之人在学问之际,难道就不再需要格物等详密的功夫了吗?

        对此,王阳明完全赞同罗钦顺的说法,回答说:“若语其要,则‘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诚意’?‘诚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致知’,又言‘格物’?惟其功夫之详密,而要之只是一事,此所以为精一之学,此正不可不思者也。

        之后,王阳明又基于自己心学的立场,反驳道:

        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夫谓学必资于外求,是以己性为有外也,是义外也,用智者也。谓反观、内省为求之于内,是以己性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无内外也。

        “故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此可以知格物之学矣。

      关于格物的意义,王阳明如下说道:

        格物者,《大学》之实下手处,彻首彻尾,自始学至圣人,只此功夫而已,非但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日可见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

        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故就物而言谓之格,就知而言谓之致,就意而言谓之诚,就心而言谓之正。正者,正此(心)也;诚者,诚此也;致者,致此也;格者,格此也。皆所谓穷理以尽性也。天下无性外之理,无性外之物。

          学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认理为外,认物为外,而不知义外之说,孟子盖尝辟之,乃至袭陷其内而不觉,岂非亦有似是而难明者欤?不可以不察也!

“如上所述,王阳明强调心性理与事物本来是混一的。但不容置疑的是,王阳明的混一性立场是以内心为主的,换言之,是以内心为主的内外混一。只不过客观地来看,王阳明对《大学》的解释稍稍有些过于主观。此外,文中“正者,正此也”里的“此”指的是什么呢?尽管很多大家的注释书中并没有过多解释,但其实就是陆九渊所谓“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里的“心”,一言以蔽之,就是物心一体的“心”。所以,这里需要加个“心”字。”

个人感言:

        回顾罗钦顺与王阳明对于《大学古本》的分歧与辩论,罗不满阳明将程朱的格物之学视为向外求。而阳明对于罗钦顺的观点展开反驳,在阳明看来,真正的学问之道,不存在所谓外求的问题,真正的学问之道,无关乎内外,阳明认为“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夫谓学必资于外求,是以己性为有外也,是义外也,用智者也。谓反观、内省为求之于内,是以己性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无内外也。”

      既然理无内外,性无内外,学无内外,那么我们求学到底求在哪个地方?孔子不说过吗“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果把求学当成是为己之学,那么求学必定求之于本心。如果把求学仅仅当成是为人之学,那么求学必定偏向求之于外。阳明认为朱程之学更多倾向于求外于物,这一点招之罗钦顺的不满,但是阳明总体认为无论是为己之学还是为人之学,本质上无内外之分,把学问做好做扎实一定要求诸于本心。

      所以,阳明更加重视反观内省,学问之道必求之于心,心性理与外物本来就是一体的,天地万物一体之仁,阳明认同陆象山的观点“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学问的终极原点就在于我之内心,通过反观内省,做好内圣的功夫,必定会实现外王的事业,这个外王就是宇宙,宇宙即我心相当于外王即内圣,我心即宇宙相当于内圣即外王。程朱的格物之学偏向外王,但是没有内圣的功夫,外王很难做好做到位。陆王的心学更偏向内圣的功夫,内圣功夫做到位,外王的事业并不难实现,正如阳明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整天只是格外物,没有下功夫做好反观内省,没有明心净心,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不从自身找问题找原因,要把学问做好,要把事业做好,是非常难的。

《王阳明大传》余超林解读之35:求之于心

相关文章

  • 每日一思第698天(孟子)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

  • 孟子论浩然之气(五)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

  • 《求之于心》

    《求之于心》 夫学岂有内外乎?而学却贵心得之。 求之于心而非者,虽为孔言不敢是。 求之于心而是也,出自庸常不敢...

  • 《孟子》(三)公孙丑上篇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①:什么决定了你给

    【原文】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 《孟子》 公孙丑 (上) 第二章(二)

    不动心(体内微观) 经典语句: 1.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

  • 内求于心

    今天听了老师的课,深受启发。 正如公众号里所说,内求不够深,做事就会浅。 关于个人的使命,潘老师说了一句话,那么多...

  • 内求于心

    前段时间看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的文章,有一点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可以化解伤痛、倦怠、抑郁等等负面情绪,...

  • 论道与德

    论世间有情怀,求不朽之意,欲求心之敬重与膜拜,道德于心,心之所困矣。然德之所存,皆以困之。一德一物,不乏叩之所物,...

  • 求学之道,求于心

    王阳明:向外求于道,向内求于心 最近在虎课网上看了一节关于版式设计的课程,在课程之前老师讲了一段关于如何去学习的见...

  • 诸事内求于心

    钻戒丢过栅栏:前方有一个栅栏,你的第一反应是翻不过去,那就翻不过去了;但如果把你心爱的钻戒扔到栅栏对面,你就一定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求之于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zk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