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简友广场
集体化时期一位农村书记的民生情怀——纪念我们村的老支书冀正年

集体化时期一位农村书记的民生情怀——纪念我们村的老支书冀正年

作者: 胡忠治 | 来源:发表于2022-11-24 22:44 被阅读0次

介休东北部的张兰镇南贾村,在撤乡并镇以前隶属于当时的北贾公社。南贾村是一个仅有几百口人的小村庄。改革开放前集体化时期的村支部书记冀正年同志(人们称他老冀),始终把解决村民(当时叫社员)的衣食住行问题当做自己日常工作的重点。

老冀书记以他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理解,和对乡亲们真挚的感情,对乡亲们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只要是在集体能够做到的范围内,都要尽力而为地予以周到的安排和及时的解决,下面简述一下他关心和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些事迹:

冬季供应煤炭

他组织支部开会做出一项规定:每年冬季,给每一户社员用集体的马车拉一车煤碳(大约两吨多),个人只出十元钱的买碳成本。这项规定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牲口下放到户时。

建房粮食补助

由于人口的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进入了修建住房的高峰期。当时候农村建房,只是雇一个泥瓦匠大师傅,其他土建小工都是乡亲们之间互相帮工。那时候是一家修房,全村来帮工,乡亲们来帮工,建房户当然得管饭啊。待把房建起以后,往往家里的口粮就吃得青黄不接了。鉴于这种情况,老冀书记组织大队领导们开会决定,建房户每修建一间房(一眼窑洞),集体补助二百斤粮食,这就解决了人们修建房屋以后,口粮不继的后顾之忧。

支持社员修窑烧砖

集体化时期一位农村书记的民生情怀——纪念我们村的老支书冀正年

当地人们修建的住房主要是窑洞,窑洞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青砖。为了解决人们缺乏买砖资金的问题,老冀书记开会决定,每一建房户,可以在集体砖厂用集体的砖机生产烧制一窑青砖。这样乡亲们互相出工帮忙,主家只要出钱买几吨烧砖的煤炭就行了。这项规定为建房户节省了不少钱。

解决社员穿衣问题

村里有两位会裁缝衣服的妇女,老冀书记提议这两家给社员们挣工分做衣服。这两位裁缝也乐意接受这样的安排。于是解决了社员们缝制衣服的问题。记得每做完衣服,顾客拿衣服时,就给裁缝写一张拨工的条据,上写:

“请拨给某做衣服几件的工分若干

拨工人某某(盖章)”。

裁缝拿这张条据送给会计就行了。

那时候集体每年种不少棉花,秋天收获以后,除主要按任务上交国家以外,还要发给社员一些,以方便做冬季保暖的衣物。棉花需要一道“弹花”的工序,把纤维抖松拉展,才能絮入衣被。为了方便社员“弹花”集体购置了一台电力弹花机,培训两名妇女在冬季专门给社员弹棉花。附近邻村的人也来南贾弹棉花,从而解决了人们做被褥和冬季保暖衣物的问题。

方便群众,修建代销店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个体工商户,所有物资商品,都是通过供销社供应流通。每个公社设一个供销社。较大一些的农村生产队则设立一个代购代销点。

1970年代以前,村里倒是有一户人家开办了一个代销小卖部,但这个小卖部资金不多,场地有限,只有一个老太太守摊,但只能卖点香烟、火柴类小型日用品。南贾虽然是个只有几百口人的小村,但这个小摊点也远远满足不了社员们购买生活用品的需要。

1972年建成砖厂以后,彻底解决了集体建筑用砖的问题。所以,为了方便社员们购买生活用品,老冀书记开支部会决定修建一所供销社的代销店。

村内十字街东北角,原来有个“息厦”(上有顶,下有高台,朝街的一面开敞口,供人们休息的地方)。

大约是1973年左右,集体拆掉了“息厦”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积一百多平米的“北贾供销社南贾代销点”(下称代销点)。

代销点开张后,在负责人李芝兰女士的尽心操持下,货架上商品齐全,琳琅满目。不仅满足了本村社员的购物需求,也方便了邻村旧新堡以及过路的行人。

针对性解决个别家庭的民生问题

老冀书记除了上述关怀普遍的民生问题以外,还要随时关照个别家庭的特殊情况。比如谁家有大龄青年的婚嫁问题啦;谁家孩子成绩不理想,中高考落榜需要复习啦;谁家夫妻关系严重不和,闹离婚啦;谁家有人病情严重需要住院啦……等等,都在老冀书记的工作日程里,都是他经常随时入户走访,关照解决的“项目”。比如有一位老党员,患有一种难以根治又容易复发的疾病,老冀书记多次派人送他到太原住院治疗。费用从集体支取然后记入他家的往来账户。

上世纪5、60年代,村里光棍多,上任不久的冀书记,对此事特别重视,只要遇到机会就拜托邻村的朋友们给村里的男青年介绍媳妇。

三年困难时期,有说媒人给村里的大龄男青年提亲,有的女方家提出了个人难以满足的条件,冀书记就以集体的力量,支持其成全好事。那时候村里有好几位媳妇都是在集体支持下娶回来的。

“文革”以前,农村婚庆典礼还有骑马坐轿,鼓乐鸣奏,仪仗护路的传统习惯。当时谁家娶媳妇,如果赁不起轿子,冀书记就主动派出集体的马匹,供娶亲者骑用。另外,他如果有空,还要亲自参加婚礼策划,贡献自己的智慧,或者参加娶亲乐队,在里面敲锣打鼓。他总是把社员们家里的喜事当作村里的喜事,贡献自己的能力,收获一份喜悦。

后来随着“文革”“破四旧”风潮袭来,农村这些婚嫁的传统排场也被统统地破除了。

那时候成了亲的夫妻,现在都是爷爷奶奶了,有的已四世同堂了。

关心解决民生疾苦的必要性

在那时计划经济的历史条件下,社员们全年都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中挥洒着汗水,集体是社员们解决生活困难的唯一依靠。干部对民生疾苦的随时关心解决,不仅体现了领导格局和慈爱仁心,而且是非常必要的。老冀书记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作为一名条件非常普通的农村的村支部书记,在关心和解决民生问题方面,他是做得最好的。

初心不改

改革开放以后,老冀从煤矿回村第二次当了支部书记时,依然初心不改。这时候村民的衣食住行方面虽然不用集体操心了,但是谁家孩子学习怎样,能否当届考上大学,需不需要补习……;谁家正上大学的孩子在学校学习怎样?在学校表现如何?申请入党了没有……等等,都是他随时入户过问的话题。

写到此不禁想起了清朝郑燮的一首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集体化时期一位农村书记的民生情怀——纪念我们村的老支书冀正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zx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