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妈妈,我饿了。
妈妈:你刚吃过饭,怎么会饿,你就是想吃零食了。
孩子:妈妈,我不跟**玩了,他抢我的玩具。
妈妈:不要那么小气嘛,小朋友要学会和同学分享。
妈妈:出门穿上衣服。
孩子:妈妈,我不冷(热)。
妈妈:怎么会不冷(热)?赶快去把衣服穿上(把外套脱了)。
孩子:不,我不冷(热)!
妈妈:今天天气这么冷(热),马上去把衣服穿上(把外套脱了)
妈妈:怎么又看这些节目(走过去把频道换掉)
孩子:这个节目怎么了?
妈妈:就是些人在那里傻玩,看电视要看有意义的,正能量的!
孩子:这个节目怎么就不是有意义的,难道要看手撕鬼子就是正能量,就是有意义?、
妈妈: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说话!反正这些明星就是不能看!
有没有觉得以上的场景很熟悉?
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交流方式似乎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因为疫情的原因让孩子与家长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同时也因此增加了亲子冲突。相信每一个家长都会说我是爱孩子的,我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可是为什么孩子总是不能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呢?
而孩子也会吐槽,为什么父母就不能理解我的心呢?
产生这样的现象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双方在沟通上出了问题,家长“表错情,会错义”-------表达方式错误,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才使得双方的交流出现了不愉快。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会说》这本书里对关于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方法提出了几个方法,让家长知道该怎么听孩子,又该如何表达自己。
总结起来就是:回应感受,限制行为,给孩子提供选择,让事情可以顺利进行。
回应感受
孩子在家长面前提出的问题其实并不是需要家长去解决问题,但我们总是陷入解决问题的陷井中,所以在我们给出建议后却让孩子产生反感。
孩子在给我们提出问题往往带着情绪,做为家长这时候需要处理的是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因事情而引发的烦恼,并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回应。这里需要注意,只接纳感受,不提问。
有四个技巧可以帮助家长:全神贯注地倾听;用简单的话语回应他们的感受;说出他们的感受;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限制行为
在这方面作者更提倡的是与孩子合作,在尊重的基础上,看到孩子的行为,只描述所看到的事实,不带批评和指责,只说事实。对于孩子做得好的方面可以将其行为归纳成一个词,比如看到孩子搬起凳子做家务,可以说:我看到你个子不够,搬着凳子来洗碗,这就是勤快。而对于孩子做得不好的行为,可以说:我看到你推了弟弟一下,你是想让弟弟别拿你的玩具吗?
在描述了孩子的行为以后,同时需要说出你的感受,也可以用写便条的方式来与孩子沟通。在这里一定注意,只是描述感受,传递信息,而不在攻击孩子
提供一个选择
用提供选择的方式解决问题是为了帮助孩子独立,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同样书里也给了鼓励孩子独立的6个技巧: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尊重孩子的努力;不问太多问题;别急着告诉他们答案;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别毁掉孩子的希望
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最基础的一定是基于我们对孩子的安全接纳和无条件的爱,以及对家长自己的觉察。
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与觉察可以让孩子与家长们的关系融洽,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关注与爱护下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