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更文了,整个人差不多自闭了哈,这里当然不是抑郁的意思。
直接原因是论文太多,考试太多,根本原因是我懒,自律不够
作为学生党,大三狗,临近期末就开始沉迷于各种考试的复习和论文。说起来论文其实也不算要求特别高,比如字数没有超过10000,但是课程老师要求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和要求作为评分的标准,还要通过查重来检测是否有抄袭现象,如果超过30%的重复率,就计为0分。
前两天写了一篇论文,总共花了8小时左右,用paperOK软件一查,结果是40%,当时整个人都懵了呵,心里也觉得挺不平衡的,明明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都是自己写的,除了文献综述以外没有借鉴任何文献,结果还是判断我是抄袭。很奇怪。
后来找好基友说,他告诉我paperOK不准,用paperpass。又花了5块钱在paperpass上检测,查出来我的重复率为16%。两个查重软件差距如此大,到底应该算哪个?更困惑的是,学校的教务系统到底用的哪种查重软件?
下午又接着修改论文,一轮又一轮地倒腾,改语言结果,换一种表达,最后从整体上看下来都完全不是自己的风格了,有的地方甚至觉得不是自己写的,意思也出现了偏差。把很多学术性的语言换成口语式的表达了,从一篇学术性论文变成了研究讲稿。再放到paperOK上一试,还有30.3%的重复!!!老脸一懵。
后来还是觉得,算了吧,我自己写的是怎样就怎样吧。室友说世上就没有新鲜的语言。或许那么高的重复率真的不准吧。我相信,我自己的水平是这样了,你说我抄袭我也没办法解释了。你教务系统不把查重标准给我们,而网络上的查重软件标准又个不一样,作为学生,确定是人心惶惶。
哈,说那么多,其实再给自己的懒找个合理的借口。我说出来,你可能会说,你干嘛不早点开始写呢?干嘛总堆起来再赶呢。哈,这些道理其实我是知道的。但我觉得这并不是很好的安慰的话,也不是解决办法。因为在此之前是无法预见后面的故事的,只有经历过,在心里留下过一道痕,才有后来知道如何安排时间,这就可能就是成长吧。
其实我也有继续阅读的
事实上,这段时间也看了不少书,像周国平的《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还有汪曾祺的《人间有味》,还有一本《buyology》(购买学),还有一直想看却没有看直到现在才看完的《岛上书店》,你可能觉得我看的书好杂哈,从哲学到散文,再到经济学、小说。说真的,我各种书都看,准确来说都看那么一点,喜欢各种新的观点和看法。每一本书都对自己的世界观有一定的冲击,有一句话叫做,当你觉得某一个观点你非常赞同的时候,那么这个观点一定在你身上得到过印证。
最近也看了不少纪录片,从《蓝色星球》到中国拍的人文片,每一次看纪录片都是在开阔自己的视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初中的时候一家人一起看纪录片的时候涌现出一种怀念的感觉,现在一个守在电脑前看,不禁有些伤感。用购买学的观点就是,这个时候你之所以选择看纪录片,是因为你的情感或者经历在为你做决定。这个时候你是不理性的,理性告诉你,你该写论文了。但是你的情感和经历却在干预,加上镜像神经元的作用,让你回想到看纪录片时的样子,就不理性地开始看起了纪录片。
关于最近感觉到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冲击,我开始对真理产生了怀疑
还有最近开始看米歇尔·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了解过米歇尔·福柯的人都知道,这不是一个正常人,准确来说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跟主流文化是有差距的。为什么要看,也许是我对这些比较新颖的观点的好奇。跟这两本书(还有一本是《规训与惩罚》)结缘是一门通识课——西方哲学智慧。
这门课在14周的时候,老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某一天你被抓紧了精神院,你的家人、身边的人都说你是精神病人,你该怎么从精神病院被放出来。服从?还是顽抗?服从的话意味着你要服用精神药物,说不定这些精神药物就把整成真的精神病人了;要是顽抗,那就更加被认为是精神病人了,最坏的结果就是被切除脑蛋白,彻彻底底成为一个白痴。我怎么感觉都像是一个无解的题。
之后老师就用福柯的理论来给我们重新定义,什么是精神病?为什么会有精神病院?你也许会说,有病那么就得有治病的医院啊,那么你评判精神病人的标准是什么?设定一个精神病院就能治好吗?未必是这样。我大一大二的时候就是一名上海市第一精神卫生中心的志愿者,我真的接触过精神病人,对于精神病院和病人的评价也不好说。我们社会其实是对精神病人不够接受的。这也反映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的意识形态的问题。也许福柯可以给我答案。
好了不说了,差点就刹不住车了。我想这段时间先“渡劫”,把论文和考试给应付了。之后,我想尝试写写之前提到过的几本书的书评或者读后感,我想每本书多多少少都有它的价值。也许你也对刚刚我说的,精神病的问题有点兴趣,如果可以,我们一起读,我也会尝试写写读书笔记分享给各位。
我也该反省反省自己的懒惰了。那么,半个月后见。
祝福我肝论文快乐吧!
祝:2019新年快乐!(为什么不是圣诞快乐?我不过圣诞。)
以上。
/游耗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