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多说一句,实际上,这种思路也是两种视角的融合与交叉。
在投资领域你经常会碰到两类公司,一类公司管自己叫资产管理公司/部门,一类公司管自己叫财富管理公司/部门。很多人会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使用,但实际上它们是不同的:
资产管理是对钱负责,它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各类工具、方法、手段,来实现资产的增值,实现收益与风险的最优解;
而财富管理的核心是人,它要求针对投资者本身的资产情况、心理状态、生活目标等等制定最适合的投资方案和选择最恰当的产品标的。
所以资产管理公司和财富管理公司做的事情是非常不同的。而在日常的投资中,我们也要记得经常在这两种思维中切换,来实现自己真正的投资目标。“财富人生”与“资产物体”
中世纪经院哲学围绕个别与共相的关系之争形成的两个对立派别。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这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瑟林、阿贝拉尔,罗吉尔·培根,J.、奥康的威廉等。实在论断言共相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先于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主要代表人物有安瑟尔谟、香浦的威廉、托马斯·阿奎那等。
中文名
唯名论
外文名
nominalism
本质
思维与存在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
快速
导航
来源
哲学评价
原理简介
凡是指出共相并非独立于、而只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并且在逻辑上和时间上都要后于可感事物的,就被称为唯名论,即指出所谓共相不过是一个主观的名称而已。
即认为各种概念只是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陈述,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只是一个主观的名称。
我们可以借鉴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就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提出的。它说的是我们在理解钱和感受钱的时候,往往会对不同的收入支出构建出不同的心理上的账户,来分别衡量。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你在旅途中吃饭的时候,可能去的餐厅明显比你日常吃饭的地方要贵,但是你还会欣然接受,因为这笔钱来自你“旅行出游”的那个心理账户,而不来自于“日常花销”。
这个词得到的同学们肯定很熟悉了,我就不过多解释了。那么,我们怎么利用心理账户这个概念设定投资方案呢?
我们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钱,根据不同的用处、目标和风险偏好,分成不同的账户分别管理。
怎么分呢?实际上,这个理念在财富管理领域也很常见。国外很多投资顾问都会做类似的事情,而国内也有几个不错的对应版本——
比如我的好朋友、有知有行的创始人孟岩[注],分类的方法叫“四笔钱”。哪四笔呢?叫作活钱管理、稳健理财、长期投资、保险保障。一听你就明白。
另一位朋友简七理财的简七的说法叫作四个“财富水池”:现金池、目标池、金额池、保险池。其实也非常类似。而我自己的叫法是“四种仓位”:安全仓、核心仓、卫星仓、彩票仓。概念也大同小异。
实际上你可以看出来,这几组分类方法背后的理念都很类似,都是认为我们在管理自己的钱的时候,要把它们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随时拿出来取用的,比如支付日常开销;
第二类是需要比较稳健的,波动不能太大的,比如半年后要交的一笔房租甚至房贷,或者明年后年给孩子的学费;
第三类就是很长时间可以不用的钱,我就能接受更大的波动和回撤,并且可以追求长期的高收益;
最后一笔钱,就是要给自己和家庭一些保险和保障。
当然,我自己目前不太偏好买保险,所以我的第四类仓位叫“彩票仓”,也叫“风投仓”,实际上说的是那种亏损有限,但一旦成功回报很高的投资——这种投资策略我之后的课程也会再细讲。
相信这些分类大家都能理解,可能很多同学已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在生活中这样管理自己的投资了。
当我们把自己的资产分成几笔钱来管理,就可以为每一笔钱设置不同的收益与风险的目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做资产配置。
比如在你的安全仓里,你可以多配置比较稳健的基金或固定收益类产品,而在核心仓里,就可以更多地配置股票,少配置债券等等。
说到这我们可以回头想一想,为什么这种按心理账户分成四笔钱的方式,可以弥补单纯的资产配置带来的问题呢?
因为在资产配置视角里,我们考虑风险偏好时针对的是人,而事实上,风险偏好对应的主体更应该是钱。
所以这种分法会带来两个非常大的好处:
第一,如果我们给一笔钱分好类别,就像是给它打了某种标签一样,心理自然会对这笔投资产生更正确的期待。
比如你把钱归类为长期投资,那么如果这笔钱产生了账面浮亏,你会更好接受,因为长期投资的波动就应该是大的,浮亏是正常的。而你稳健投资的部分表现应该还不错,这在心态上也会帮助你把长期投资的部分坚持下去。
另外一个好处是,你把钱非常清楚地分好类之后,当市场处于狂热状态的时候,如果你想把稳健部分的仓位移到高风险仓,你需要克服的心理阻力会更大,这样就会减低你去动本来不该动的那些钱的几率。
而且,即便你还是这么做了,心里留下的印象也会更深,等到日后复盘的时候,能更清晰地判断自己这种行为是不是合理的。
在这种反复的自我观察之中,我们也会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着更深的认识——这些都对我们的长期投资是很有好处的。
2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四笔钱我知道了,那它们的比例各占多少合适呢?
这个问题肯定是没有统一答案的,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些关键指标的参考。
日常的活钱和保险保障的部分我就不说了——这两个部分每个人情况不太一样,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就好。
而稳健和长期这两个部分,我的建议是这么分。先来预警一下:我这个分法,是完全自创的,完全不是某种科学方法算出来的,你可以理解为是独家,也可以开玩笑说这是一个有点玄学的方法,仅仅供你参考:
第一,首先把那些有明确截止日期的,也就是到了某个时间肯定要花的钱,放在稳健这个池子里。这个时间,我相对保守一点,是五年。
比如五年之内你可能想买房,需要付首付;或者两年以后你要给孩子付大学学费;或者是你家随时应付意外和大病的医疗基金,没准哪年发生,那么统统放在稳健池或者核心仓里。因为股市完全有可能五年不涨,或者五年跑不赢通胀,稳健一点没有坏处。
然后,你把自己剩下能投多少钱计算一下。比如20万吧。之后,你自己平时没事感受感受,如果你的投资账面上亏损多少,自己就比较不舒服了,甚至晚上有点睡不好了——比如20万亏5万你就比较难受了吧——然后你用5万除以1/3(就是乘以3),也就是15万。这部分钱,放到长期投资(卫星仓)的池子,剩下的钱,还是放在稳健理财的池子里。
你可能好奇我是怎么计算的,其实也很简单:我认为,长期投资这笔钱,如果管理得还可以,由于市场波动出现1/3的浮亏是很正常的(当然如果管理得很差,瞎买 P2P 之类的,跌90%都很正常,这里我们只说一般情况),所以为了让自己睡得着觉,不会把投资理财这件事变成太大的生活负担,你放进来的钱大概是能接受亏损钱数的三倍就差不多了。
就像我说的,这些数字并不是什么科学计算的结果,更多是心态上的把握。但也正是心态这个东西,最影响我们的长期收益了。
以上就是这一讲的主要内容了。听到这你会发现,实战模块的前两讲,我们主要针对投资方案的规划做了一个实战层面的补充。
我们总结一下,截至这一讲的投资实操大框架就是:
我们首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把可投资的资产分成3~4笔钱,然后根据每笔钱的收益与波动目标,来选择资产配置的方案。
方案有了之后,下一步就是选择具体的产品来实现你的方案,并在之后的波动中根据自己的计划做再平衡。
这样自上而下的计划,就会为我们系统、长期的投资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这多说一句,实际上,这种思路也是两种视角的融合与交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