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校听课中,同事发给我了三段视频。问这个女孩是否来过咨询室咨询,说其父母都很暴力,经常打她,她现在经常离家到处躲藏。我确认女孩没有来过咨询室,一下课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了视频。
三段视频应该是某个傍晚在校门口被父亲找到后,紧抓不放的拉扯情景。
(视频一)
马路边,父亲抓着女孩的手,爷俩用力拉扯中。
父亲:哎吆,我真纳闷了,你从小学开始就这个样,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来。我都没见过一个小女孩像你这样的。
女孩:那你别养我了。反正我妈也经常说了,死在外边也没事……我就死在外边。
(视频二)
女孩:不用管我,我死在外边。
保安:孩子,胡扯呢?这么小,你不能说这个。
父亲:这是你的想法。
女孩:我妈整天就说了‘你死在外面没人管,你一头撞死在马路上我也不待心疼的’!
父亲:她说不对,那你呢,那你就对了吗?你说的对吗?
女孩:她都能说,我凭什么不能说啊?
(视频三)
女孩:她说的是啥,洗澡,洗完澡去背书。
父亲:她是为你好啊。
女孩抽泣中:她知道劳逸结合吗?
父亲:她是为你好啊,你现在努力努力,长大了才能找个好工作。
女孩:用不着,我长大了扫马路也不用你们管。
母亲(突然入境):你那意思还是我的问题了?
女孩:对!
母亲:奥(声调顿挫抑扬中)
保安赶紧拉开了欲往孩子跟前靠的母亲。
视频看完,我有一种非常窒息的感觉,为女孩极力的挣扎,委屈的哭诉,压抑的愤懑而心疼难受。本应该是最温暖所在的父母,还不如一个无关系的保安大爷。
从这三段简短的视频里,我们可以窥见这个家庭的教育方式。首先,母亲试图安排孩子的生活、学习行为,这大概就是控制式教育——我给你安排好一切,你按我说的做就行!孩子做不到或拒绝呢?从孩子不断重复的母亲的“咒骂”来看,估计是唠叨与指责的多;而父亲在孩子情绪如此激动的时刻,没有一句安慰或是有效的帮助,还是说着有关未来的“大道理”,指责孩子不懂事,数落孩子与父母顶嘴,让父母丢脸,还有试图劝说孩子感恩父母为她好而去制造“刻意感动”。这对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堪称“极品”——成功踩雷所有无用甚至有毒的教育方式。
控制式教育让孩子无所适从,再加以指责咒骂“助力”以摧毁孩子内驱力,所以,孩子不想学习,不想在家,更不想未来——当下已经过不下去,还要什么未来!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
“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你怎么就是听不懂。”
“为什么好好说话你不听,非让我发脾气。”
“都是为了你好,你还不领情,不感恩。”
爸爸沉浸于自己完美的道理中,而已经被伤害的孩子,处在最无助的情绪里,需要的不是父母的大道理,而是切实的理解和帮助,所以,大概率上孩子已经听不进去那些很有道理的话,更不可能从中获得一丝一毫的助力。
既没有关注孩子的情绪,家长自己还情绪上头,想通过发脾气的震慑作用去制止孩子的情绪,这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孩子都已经要“死在外边”了,还怕你一顿脾气。
三段视频中的亲子对话没有任何情感的共鸣,父亲还试图以“为你好”的刻意感动方式去打动孩子。如果真的为“谁”好,那么那个“谁”最有发言权,“你对我好我感觉不到?”——要么你的“好”是你认为的“好”,不是我想要的那份好,所以你的付出只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感动了自己!——要么是你给的“好”超出我承受能力,成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我求你放过我!无论哪一种“好”,没有深入心底的感动都会流于肤浅的形式而最终适得其反。
所以,视频中的女孩与家长争吵,离家出走,或者还有其他行为,都不是她个人的问题,而是养育环境出了问题。这就好比把花种子撒在了水泥地里,土壤、水分、养料都缺乏,还怪她没有努力生长,开出花朵来。同理,好的养育环境会兜住孩子脆弱的情绪,满足她的合理诉求,让孩子保持对生活的勇气和热情。无论外面风雨如何,孩子心底都有一个温暖所在——家的所在,父母所在,这才是生活的底气,向上的根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