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要指望通过喝茶来达到什么医疗目的。
这句话放在最前面,接受任何医学、茶叶行业专家的质证。
最健康的饮料是白开水,这个观点放在第二条。
不要用包括茶、牛奶、苏打水在内的任何饮料代替白开水。
稍微有点良知的茶行业自媒体都会告诉大家,你可以天天喝茶,但每天至少有两三杯是白开水才行。
茶的确是一种较为健康的饮品,但说它健康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不含添加糖(不含此很重要)。
这就让很多对糖分敏感的群体可以无忧饮用,这在饮料界并不常见。
像可乐,冰红茶,脉动之类的人为添加很多食品添加剂的瓶装饮料就不说了,像另外一些传统上被视为健康的饮品,可接受范围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广。
比如牛奶,人称软黄金,但是里面含有乳糖,而在亚洲特别是东亚,有大量的人对乳糖不耐受,喝了容易腹泻。
乳糖不耐在中国和日本很常见。
即便抛开乳糖来讲,牛奶在加工消毒以后残存的动物激素,仍然有可能给饮用者带来痘痘、痤疮之类的皮肤问题。
糖是目前大多数饮料的灵魂。
目前任何你所钟爱的饮料,假如你有留意的话,都会发现糖在其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比如:奶茶,最重要的配料是牛奶(奶精)和糖。
奶茶之所以让人快乐,是因为它包含了脂肪和糖这两种最让人产生「幸福感」的物质。
可乐,最灵魂的配料是焦糖和二氧化碳。
酸梅汤,夏天人人都爱酸梅汤!除了乌梅、话梅带来的酸味以外,最重要的配料是冰糖,最点睛的配方是熬酸梅汤的时候加点桂花,如果可以冰镇,可以更爽歪歪。
咖啡,有少数朋友喜欢喝黑咖啡,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加奶和糖的话完全无法入口。
蜂蜜,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调味品和佐料之一,既能冲调、又能烹饪,连各种动物都喜欢。
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超过60%。
地球上大多数饮品,无论配方多么复杂,最后都要靠糖来点味。
糖之于水,就像盐之于菜。
而茶叶,是极少数不通过糖就能让水活过来的天然珍宝
红茶的典型特征是「蜜香」,换句话说还是甜,但它的甜在生化角度上的呈味基础非常复杂。
除了极微量的天然果糖之外,还有大量的多酚类物质、咖啡碱、氨基酸、蛋白质、酶、矿质元素、芳香物质、维生素、类脂和有机酸在起作用。
双糖类物质(麦芽糖、蔗糖、乳糖等)的含量很低,在茶树鲜叶中,只占干物质的0.5%~3%。在茶汤里的比重就更低了,连0.05%都未必达到,这和通过大量添加蔗糖来调味的其他饮品相比,四舍五入约等于0。
在白茶、生普和部分乌龙茶中,也存在蜜香概念。
回到问题,茶水健康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因为它无限接近于白开水。
不含糖,却仍然很好喝,这就很有意思了。
至于降血脂、降血糖、减肥、抗衰老,我也不能说它不存在。不瞒你说,我还真的认真查过很多论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这篇:
什么茶能够刮油/解腻/溶脂/减肥?
在查过很多论文以后,就会发现附加在茶叶身上的保健功能,真的只能算微乎其微、聊胜于无。
茶叶中的微量元素非常丰富,但这些物质在干茶中的含量本来就很少很少,再几十倍溶于水以后,不啻于在池塘里撒了一把盐,那个浓度基本上对人体没什么影响了。
还可以换个角度来想,假如茶水真的像降压药一样有效,那为什么医生给高血压患者开药的时候,没有把茶叶的每日摄入量写进医嘱?(也有可能是因为药比较暴利)
之前和很多从业者聊,长期坚持饮用就会见到效果。那么由此推之,像潮汕等饮茶习俗普及的地区,居民的健康情况应该会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才对。
然而经过检索发现,潮汕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为21.5%[1],仅略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2],考虑到调查取样规模上的统计误差,约等于没有差距。(所以这点还是很有意思)
茶叶效果最好、见效最快的作用是「提神」,这源于咖啡碱。
而咖啡碱有兴奋神经、扩张血管的作用,所以喝浓茶、或空腹饮茶的时候,会让心率加快。
这个效果和复现率还是蛮高的。你指望它降血压,恰恰相反,它让你的心率增加。
当然,我知道大量传统医学典籍中都有茶的身影。从耳熟能详的《本草纲目》、《千金要方》到少为人知的《太平圣惠方》、《普济方》。只是在当代中国药典中,并未将茶作为药品收录。
在目前接触过的所有国家正规执业医师里,无论是拿国务院津贴的中医药大学教授,还是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又或者没有职称、但日诊百人的民间医生,都无人将茶叶纳入日常开方治病中。(不过很多医生或多或少都会喝些)
所以各位爱茶的朋友,请正视茶叶的保健作用。
茶好喝,这就够了,不要指望它祛病健身。这样可就太贪心了。
现代商业社会放大了这种牵强附会,慢慢将茶文化纳入消费主义中。真的有很多朋友奔着茶叶的「保健」作用去买茶,茶六大茶类,哪种茶最健康?商也乐于迎合。这个是我向来所不认同的。现代几次茶的工艺改良和茶树种的改良后,大批量的商品茶还是有很多弊端。不过总比喝带各种添加剂的饮料好吧。
希望这篇文没有冒犯到各位。
(转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