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为他们的行为负责,但你必须要为自己因为他们对行为而造成的感受负责。”
———张德芬

初读这本书已经过去了大概两个多月的时间了,德芬老师所有系列书的图画和版面的设计都温馨、精致的让人赏心悦目,尤其是《我们终将遇见 爱与 孤独》这本让我爱不释手,引人深思的文字如泉水般滋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凑巧的是在守望4.27号的第三期读书会上,此书被选为拜读的精品佳作,而我也有幸参与到其中,与乐观豁达、志趣相投的守望家人们开启了一场生命的觉知之旅。
就在今天我们也做了以往想做但一直拖延没去做的事情,我猜想鼓励我们参与其中的目的大概正是源于我们头脑里一直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就是只有通过不停的学习与觉知才能让我们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回观我们的一生都伴随着这样一个无法更改的悲剧:死去,我们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去建构起来的荣誉、财富、地位,任何一样带也带不走。或许只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恍然醒悟,原来爱与陪伴是曾经我们最吝啬给予别人的东西。
爱人、父母、孩子等等其实都是来帮助我们消除孤独感的最合适人选,而我们却错把目光放在了外界那些并不会无条件接纳我们的人身上。
渐渐的,身边的挚爱都一个一个离开了,我们痛苦于精神世界的贫瘠荒芜,无依无靠、孤独寂寞,才明白这世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身边围绕着那么多爱我们的人,可是我们却从来不肯抬头去与她们深情对视。

(一)
这一生,没有谁可以陪我们从头走到尾,我们所有的感受都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假如我们有许多貌似过不去的苦痛、创伤无法愈合,那就在孤独中回到内在,在静观中回想一生,问一问自己,还要不要过这样苦的日子了?
当你无路可退的时候,就让那锥心的痛一点一点去燃烧吧,烧尽以后,也便如凤凰涅槃般的重生了。
德芬老师说:“痛苦是一种习惯,而我们只是不知不觉地顺着自己的习性在生活。”我们要找到让自己摆脱不了的苦楚,找到这伤痛的来源,去疗愈创伤,万不能为了苦而苦。
事实是:我们生命中大部分的苦都来源于我们过度重视与他人的关系,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我们的“命门”,去干扰别人的能量流动,只会被反噬的愈加痛苦。我们围绕着伴侣、孩子、工作没日没夜的马不停蹄,当旁人与我们的意志相违背的时候,我们在潜意识中就会把改变别人当成自己引以为傲的成就。
可是啊,这世上谁愿意被改变,谁会在心里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呢?
绝地重生、置之死地,是我们一生必修的功课,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对未来怅然若失,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期望的生命的高度。因为我们太在乎,所以自出生之日起到我们成长的这几十年的光阴里,我们用金钱、学历、相貌、友情、父母、孩子等等来刷我们所想让外人看到的存在感,越证明什么而往往事与愿违,越是在乎,越是一塌涂地。

(二)
我想问一个问题:“你爱钱吗?”
很多人的意识里觉得爱钱、谈欲望是可耻的,以往的经验教我们把需求、期望像伤疤一样用厚厚的衣服遮挡起来,所以我们把真实的感受藏在心里的秘密基地里。
多少人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一点一点去攒钱,含辛茹苦、省吃俭用,终于变成了小富婆,欲望却想追寻的更多,但钱真的是越攒越多吗?
有人因为对金钱的匮乏感,所以用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在追逐财富,有人因为自卑感,意念里认为钱能帮自己摆脱卑微与恐惧而拼命赚钱。实际上,我们一直在与自己的内在情结所战斗,就算有一天有些人积累了很多的财富,也会因为潜意识里“不配得到”的情结而舍不得花钱,继续苦哈哈的过日子。
所以爱上钱吧,抛开我们原生家庭的创伤,当你单纯的爱上一件东西的时候,那件东西也会被你所吸引过来,爱钱不俗,不爱钱不真,如德芬老师说的:“祝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心念的主人,不被自己的模式所奴役和掌控。”

(三)
爱即依赖,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与伴侣的关系可以检验出我们与父母的相处关系,所以爱是一面镜子,足以照见那个短板的自己,一定程度上说,问题即是机会,一个促使觉察自己、看见自己的契机。
恋爱之初,甜蜜幸福,因为新鲜感,你眼里的他或她仿佛是上天为你量身定制的爱人。步入婚姻后,为什么却向着相反的方向渐行渐远了呢?当冲突、误解充斥内心的时候,亲密关系便是我们最好的修行场所。
有多少人的婚姻是忍出来的?我们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却在孩子面前恶语相向、相互诋毁,与其这般不如离了更洒脱些。
找一个你欣赏的人,但这欣赏是相互的,只有当你的能量与那个人同频共振的时候,才能达到爱情最高的境界。把对对方的关注与期望收回到自己的身上,开始关注自己,抱着自己对自己说“***,我在这里陪伴着你,不要害怕,要勇敢。”
当我们活出自己的那份真实,包容对方的一切,才能促使对方反省自己、改变自己,这改变是心甘情愿的,也是爱所影响的结果。
特别是女孩子当遇到了暖男级别的伴侣,就自动退化成了那个儿童时期的“小女孩”了,不自觉地把伴侣当成小时候那个包容自己的父亲,甚至把对父母的仇恨都转移到伴侣身上,这对伴侣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作出来的爱情如烟花般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健康的爱情是两个生命状态的重组,对自己的情绪都负有责任,真诚开放的和对方去沟通自己的感受,少些责怪埋怨,多去觉知,给对方“第二次机会”或是给事情一些时间自然去发展。
德芬老师说:“女人真正的心机是只做狠事,不说狠话。
感谢守望的每一次读书会,一个人读书是思考,众多人读书是思想碰撞的过程,也是最能传播爱的方式,期待你一同与我们守望有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