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枫分享素材库
《心灵捕手》观后感

《心灵捕手》观后感

作者: 云蔓 | 来源:发表于2021-05-11 11:45 被阅读0次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心灵捕手》。

    这部电影是在听樊登老师讲书音频的时候听到的,具体哪本书忘了,是因为什么点提到了这本书也忘了,仅仅留下一个“我应该去看看”的印象。

    这是一部年代相对比较久远的片子了,出品时间是1997年,上映时间是1998年,年代感很强。对于我这个近些年才开始看电影的人来说,有一些拍摄手法让我觉得无法理解,当然这不是我的观后重点,主要还是想聊聊剧情。

    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个在麻省理工学院做清洁工的青年,名字叫做威尔,他在数学方面有极高的天赋,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青年。

    一次,有着研究实绩的数学教授蓝勃在走廊的黑板上写下了高级傅立叶算式,鼓励学生在学期末之前尝试解开这个问题。

    不久之后,黑板上的题目被人解出了正确结果,但教授始终找不到是谁解决了这个数学难题。蓝勃教授又在黑板上换了另一个难题,偶然间遇见清洁工威尔在黑板上解题,才发现了这个天才青年。

    之后蓝勃教授终于找到了青年的信息,而威尔却因为打架被关进牢里。蓝波教授找到他,愿意保释他出狱,但要求是让威尔一周一次去他那里研究数学,另外一周一次接受心理辅导。

    对威尔的心理辅导有相当大的困难,在威尔气走了5个心理专家之后,蓝勃教授找到了他的大学同学、心理学老师尚恩。在此后一系列并不算太顺利、总是磕磕绊绊的心理辅导之后,威尔终于解开了自己的心结,走出了童年的阴影。

    整部电影的剧情其实中间还有不少插曲,比如说威尔磕磕绊绊的恋爱、蓝勃教授和尚恩教授过去的心结恩怨,等等。但最触动我的,还是威尔的成长历程。

    对威尔最初的印象就是——爱看书、放荡不羁。

    因为爱看书,所以他的知识量很庞大,也轻易的就能讲别人说的哑口无言,甚至在法庭上能为自己辩护。

    但他始终无法真心与人交往。就比如说他在接受心理治疗的时候,也不愿意打开心扉,反而玩起了捉弄心理专家的把戏,一度让那些给他进行心理治疗的专家们非常尴尬。

    正如后来尚恩教授所说,威尔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非真实的感受过身临其境的那种感觉,也从不知道别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威尔的放荡不羁,以及在别人面前咄咄逼人的口才,恰巧说明了他内心的不安全感。正因为内心找不到安全感,所以才把自己层层武装,让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脆弱,甚至也让自己忘了自己的脆弱。

    可以说自卑的人总在某一方面会显得非常自负,越是自负,其实越是想要隐藏自己的自卑,然而这两者都和“自信”距离的有些远。

    所以在蓝勃教授给威尔提供了不少工作的机会、却又被威尔一次次拒绝之后,并且向着尚恩教授张牙舞爪的时候,尚恩教授问威尔“你想要什么”,他却怎么也答不上来。

    长久的隐藏自己的内心,使得他自己与内心“失联”了。

    如果按照一贯的套路来想剧情,也许会认为一定是尚恩教授改变了威尔,但实际上我觉得真正在背后推了威尔一把的,正是他的发小。

    如果用凿雕像来比喻的话,可能尚恩教授此前都在一点一点的“凿击”威尔这座“雕像”,凿击了98次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威尔的发小凿击了第99、100下重击,让这座“雕像”终于有了裂缝,此后尚恩教授凿击了第101下,威尔才有了真正的突破。

    威尔的发小虽然看上去比威尔还要显得小混混,但是他也确实知道威尔的天赋,知道自己和威尔的差别,所以后来发小在工地上和威尔谈心的时候说到,他每次去接威尔,从院子门口走到威尔房子的门口的短短10秒钟时间,他总是希望威尔不在家,即使威尔某一天消失不见,作为发小也会理解,因为威尔在发小的眼中,和他们这些“普通人”来说非常的不一样。

    我想正是因为发小和威尔的这么一次谈话,才让威尔在不安全感中找到了安全感,也许在他的意识里,如果不是喝酒打架聊女人,他和他的发小可能也会什么联系都没有,不过幸好,威尔的发小不是“猪队友”。

    剧中用了很短的时间提到了威尔的过去,他的养父喝醉了酒就会打他,甚至让他自己选择工具——扳手、木棍和皮带,威尔对尚恩教授说,他会选择扳手。

    这一段其实并没有细说,我想也许因此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了他不断地被寄养、也逐渐地关闭了自己的内心。

    直到尚恩教授说出了原谅的话(引导威尔原谅自己曾经的过错),威尔才算是真正发生了改变。

    虽然这一段仅仅只有两三分钟,但作为一个高潮来说,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去参加的读书会《原生家庭》。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时常能听到“原生家庭”这个词,也是在我参加了读书会之后才真正理解什么是“原生家庭”。

    一个人很多的行为习惯、思考习惯都会受到父母家庭的影响,有时候我们自己意识不到,但确实是活成了我们最讨厌的那个样子。

    那次读书会也算是我第一次分享我的成长经历吧,有关我学生时代的叛逆。

    我从小跟着我外公外婆一起住,父母其实也住在一个小区里,但因为忙于工作没时间照顾我生活和学习,所以外公外婆就成了我的“父母”。

    每次聊到隔代教育这个话题,很多人都会认为我是被外公外婆宠着长大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外公外婆的要求要比我父母的要求高得多,对待我的学习也严格很多。

    高中的时候因为自卑,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而我的外公外婆总是看着我觉得我不争气,每天苦口婆心地教育我,一开腔就要说上两三个小时。也正因为如此,我养成了“只要他们一开口,我就屏蔽”的功能,无法明着反抗,只能默默地抵触。也许在外人看来我依旧是个乖乖女,但实际上内心叛逆到处处要跟家人反着来。

    外公外婆总是对我说“我们是爱你啊,你怎么就是不听劝呢?”这份爱对当时的我来说,压根儿感受不到,我只是觉得他们从来不喜欢我,否则为什么总是要来“折腾”我?

    但当我开始“反求诸其身”的时候,我才理解外公外婆的这份“爱”。

    虽说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确实有很大的影响,但也并不是说自己就能够把所有的责任对推卸给家庭环境,因为原生家庭仅仅是造成了自己目前的这一个现象而已,而自己的父母又是因为他们的原声家庭造就了现在的他们。

    原生家庭是因,却不是果。

    理解原生家庭造就的我们的行为,理解它,并学着与它和解,我们才能更好的往前走。

    已有的过去无法改变,但我们能够改变当下的自己,改变脚下的人生轨迹,向着更好的未来进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灵捕手》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dg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