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澜山夜话
【爱心小岛·文海晨光】‖谈酒

【爱心小岛·文海晨光】‖谈酒

作者: 黄云栖亩 | 来源:发表于2020-07-14 05:35 被阅读0次

中国是酒的国度,中国酒史与中国文明史一样悠久,国人也鲜少有滴酒不沾的。相传是一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如果那时候可以申请发明专利的话,相信杜康富可敌几国。

杜康造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喝酒喝到一定程度,还可以名垂史册。君不见,饮者里最放荡的是刘伶,他整日纵酒狂欢,兴起就把衣服脱得精光,来个赤条坦荡的裸奔。最潇洒的是李白,不但可以自娱自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饮酒一斗还可赋诗百篇,不愧为“酒中仙”。最凄凉的是杜甫,酒本是他解愁良药,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百病缠身加上潦倒贫困,既不能喝酒也买不起酒,连借酒浇愁的路也走不通了。最苦楚的是范仲淹,征战边塞,夜不能寐,邀月对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欲遣相思却反增相思之苦。最可爱的是李清照,郊野游玩,“沉醉不知归路”,胡乱划动小船,“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个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女子大家都爱。

李白一斗诗百篇

但大多数人喝酒并不是想在酒史里占一席之位,而是为了酒后陶然的境界,“杯中之物堪以乐,一饮魂销万古愁”。大凡喝酒,都遵循《庄子·叶公子高问使齐》中的“三部曲”:“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意思是说,遵守礼仪饮酒的人,刚开始喝时都循规蹈矩,到后来常常就一片混乱,喝到最后则忘记一切,唯有奇妙的乐趣了。寻求乐趣,这应该是大多数人喜欢喝酒的原因吧。

正因喝酒的人多,酒的利润自然也大,因此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一直以来都是专卖的产品。王安石变法时,苦于财政上的困难,依然在酒上做文章,为了推销政府生产的酒,差遣官方妓女到酒肆里卖酒作乐。男人那经得起这般诱惑,酒肆生意自然红火。

酒肆卖酒

新中国成立后,对酒类产品依然实行专卖,采取“先城市,后农村”的步骤,在各地设立酒类专卖机构。想必那时,能在酒类专卖机构上班,应该是很风光的。但执行效果不是很理想,农村私卖私酿比较严重。直至1980年,原商业部见酒类专卖名存实亡,才建议取消专卖,并撤销了专卖管理机构。

由此可见,农村酿酒是很流行的。家乡有用秫米酿的酒,类似黄酒,因色泽偏暗红,故称“红酒”,当地人自称“尤溪可乐”。其中最具代表的,产自坂面镇,以地名之“坂面红”。在一段时期内,“坂面红”曾作为市级官方接待用酒,具有一定知名度。

坂面红酒

在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酿红酒,供长年饮用。特别是有一道专为产妇坐月子制作的美食,叫“月子鸡酒”,由鸡肉加红酒用文火慢炖而成,鸡肉鲜美,酒香浓郁,现在是一些餐馆的招牌菜。正因有了月子鸡酒的功效,许多产妇坐完月子酒量还见长了。

月子鸡酒

家乡酒风也盛,曾有外地久居者回乡返家后感叹,“回尤溪一趟能活着回来已是不易”,可以想像他回乡因喝酒遭了多少的罪。酒风之盛,一是体现在入席先来三杯,量浅者三杯下肚也是七荤八素;二是体现在劝酒者劝功之深,能劝得你不喝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三是体现在饮酒量的变化上,随着喝酒进程,自一口杯而菠萝扎(一种大容量酒器),自一小组(一次三杯)而一大组(一次九杯),捉对厮杀,非把对方喝趴下不可。坐落在蓬莱山下的坂面镇,甚至有“盆来三下”的说法,只是我不曾见过这么豪爽的喝法。

其实喝酒之风全国大致相同,曾有一首顺口溜风行大江南北:“革命的小酒天天醉, 喝红了眼睛喝坏了胃, 喝得手软脚也软, 喝得记忆大减退。”这几年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酒风大有改观,拼酒斗酒业已少了,有首《老婆有交待》的歌可见一斑:“出门在外,老婆有交代,少喝酒来多吃菜,酒能喝就喝,不能喝就赖,赖不了就找人代,代不了我跑门外,转三圈再回来。”但好友相聚,小酌一番,仍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心小岛·文海晨光】‖谈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gt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