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很有意思,一位作家因为工作关系,观察企业家们使用的钱包,发现他们的年薪,绝对不少于这个钱包价格的200倍。这就是“年薪200倍法则”,意思就是你钱包的价格的200倍就是你的年薪。
咋一听,我笑了:呵呵,您这是在逗我呢?估计不少小伙伴和我一样,也觉得这个说法离谱吧。但是看看自己,好像有些那么回事,我钱包价格的200倍还真差不多就是我的年薪。小伙伴有没有中枪的?
当然,那些有钱人的年薪远比200倍多的多,而也有很多人达不到200倍。在这里,我并不是想验证这个说法的准确性。我想表达的是,身边的事物会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举止。为什么说“要想成为优秀的人,就要跟优秀的人在一起”。
同样的道理,在我看来“年薪200倍法则”并不是不无道理的。也许有的人会说,买那么贵的钱包干嘛,里面的钱都没有钱包贵。但是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比如我之前一直提到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再举个例子,当你看到夕阳余晖,你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我靠,真特妈好看,真特妈美!”当你用那么贵的钱包时,你会不会感觉自己“配不上”它呢,那么潜意识里是不是想让自己配上它,潜意识里会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薪水呢?久而久之,你会不会从达不到200倍到超过200倍呢?这也就是所谓的钱包风水吧。
无独有偶,最近在《断舍离》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也和这个“年薪200倍法则”有异曲同工之妙。《断舍离》主要讲的是从现实生活中丢掉不需要的东西,只留下精挑万选的喜欢的东西,从而意想不到地收获身心的变化。
你还在买买买吗?还在心动不如行动吗?《断舍离》会颠覆你的所想所动。(不要拍砖,虽然有打广告的嫌疑,但我真不是在打广告)
从住房到办公场所,是不是每当想收拾某个角落的时候,想到要收拾很久,不但不知从哪入手而且没过两天就会打回原形就不由得想:还是算了吧。或者,下次吧,然后一拖再拖下次再下次。明明有很多衣服,却总还是缺一件,所以买买买,这也许是所有女性的通病吧。
什么原因呢?讲真,衣服虽然多,但是经常穿的也就那几套,有木有?有木有?而其他的只是静静躺在那里,也许不会再穿,但是弃之可惜,心里还总想着,也许哪天会排上用场呢。其他物品也一样,很多都是根本不会再用的,却又舍不得丢(比如:鞋子、包包、一些护肤用品、书籍等)。这都导致了物品泛滥,无法收拾,一副乱七八糟的景象。
《断舍离》就是教我们以自己为主导,丢掉这些不必要、不需要、不合适的东西,而转为必要、需要、适合。就比如说一件衣服,你得问自己,现在穿不穿它,频率多高,这就是以自己为主语。如果说它几乎不会再穿它,只是因为也许以后会用,或丢了可惜的话,这就是以物品为主语。当以自己为主语取舍,就会知道哪些东西你不需要,那么就要果断丢掉。而不至于满衣柜都是自己已经不喜欢的衣服,这样每次打开衣柜不仅有种负罪感,还会浪费情感一次次去纠结到底要不要它们,从而影响到了心情。
周末,看着床头桌子终于在一次次没动力收拾的情况下杂乱得不堪入目,下决心丢丢丢。终于把一些当初学校里的用的课本和资料丢了,一次次收拾都没舍得丢,总以为自己会再看,事实证明两年来也收拾了n次,却至今没再翻过,而每次收拾都浪费表情地怜惜一番。还有一些护肤彩妆等,买了也没用几次,结果小小的空间竟然花了两个多小时才整理完毕。这个过程换来了心情的舒适,手边也都只留下了必要的东西,简单明了。人都是懒的,所以都希望一步到位。比如,你拿一件东西,伸手就可以拿到,你不用思考便会拿过来,但是如果这件东西放在箱底,而这个箱子上面还叠着几个箱子,估计不是非用不可,你便不会去把它翻出来了。
所有的物品(衣服鞋包、书籍、餐具及各类产品等等)运用断舍离,只留下自己确实要用、在用的精挑细选的东西,一步到位。你会发现自己的品味、气质也会跟着慢慢呈现出来了。
适当用比自己在用的贵的东西,你会发现自己也努力往那个方向发展。细想,如果你穿着一双精致的高跟鞋、漂亮的晚礼服、画着精致的妆容(如男士自动脑补:西装革履),这么一个打扮,你还会边翘着二郎腿,边抖着腿,满嘴“特妈、特妈”的吗?你会不会觉得自己不能那么屌丝,言行举止会不会相对绅士优雅起来呢?
无论是“年薪200倍法则”还是“断舍离”都告诉我们:当自身某些事情或习惯很难改变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身边一些事物从而影响自己、提高自己。就如作家建议的,买一个贵的钱包,相信年薪200倍法则,即使现在这个钱包还没能适用于这个法则,但是以后我们的年薪将会逐渐贴近这个算出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