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新教育对话经典325: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少年闰土》的朗读,动词事关生动形象,不管在任何文章的朗读中,都要引起重视。这篇文章中在各个情节中,动词用的特别多。闰土讲捕鸟一段。要真入情,真入境,找到与泛读浅读浏览不一样的认识时,方可判断感情状态。在段落的连贯中,情景的变化中,就好象要会乾坤大挪移,移步换形方好。
朗读文章的时候,判断作者的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慈母情深》的朗读。朗读之所以能感染人,在于对文章主题感情的准确把握和生动表现。这篇小说传达出慈母对子女,子女对慈母的那种感情,这种感情必须要进行整体把握,方能处理的恰到好处。这个处理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非泛泛读几遍就能读好。小说的朗读,必须要品悟中心,抓住主题,准确判断感情,方能读好。
以前看于永正的教学,觉得在层层递进的朗读中渲染感情,课堂效果很好,但是难以转化为学生的真正能力。现在看来主要是只看到了一堂课,如果从低中高年级都这样进行的话,学生的朗读能力无疑是很强大的。学生朗读能力的进步,是经过千百遍的锤炼而成长起来的。
《穷人》的朗读,首先对于文章的整体感情状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是忧愁,忧伤的,低沉缓慢的。
在桑娜与丈夫对话一段的描写中,桑娜的心情忐忑不安。这样的话应该细心体会,准确判断感情的变化。不仅要有感情判断,更应该有一些技巧的运用,各种技巧也应该由浅到深的准确掌握。应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朗读技巧系统,但是这本书中描述的很不明确。
从这一段也可以看出,朗读训练大致有一个上升过程。但是在同一年级段,在稳定的训练目标下,在不同的课文中要找到重要的训练点,来不断的丰富朗读技巧。
《凡卡》的朗读,把握好两个对比,现实是悲,回忆是乐,要有准确的把握。朗读需要把握主题,深刻感悟,还需要许许多多的细节处理,大的主题和感悟必须要靠许许多多的细节来表现。这个必须要靠从一年级开始就持之以恒的训练,围绕朗读这个主题训练。不然,到复杂的文章,就无法处理众多细节。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在笔试的测试下,课堂的朗读日常训练,被支离破碎的题海战术,和支离破碎的感悟理解所取代。语文课堂学生却读不好文。
有感情的朗读应该是语文最本质的特点,能完整系统的训练好,语文教育各方面的核心要素都已具备。虽然平时不进行题海战术,一个能够独立把课文读得很有感情的学生,或者一个很有感情地读过上百篇文章的学生,他的阅读理解题做得绝对妙。因为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要非常细致的想象字词句,揣摩字词句,表现字词句,学生考试时,做起字词题来一定会运用自如。各种情景体验充分,感情判断恰当,写起作文自然不会太差。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能训练好有感情的朗读就等于考试好成绩。当然考试前必要的模拟训练还是少不了的。
好的朗读中,包含好的考试成绩。但题海战术训练出来的好的考试成绩,却不能包含好的朗读训练中,一些其他的具有长远价值的东西。好的朗读训练大于好的考试成绩。
一言以蔽之,有感情地朗读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巨大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