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聊,无聊是一种集多种心理纠结的综合症。
一位网名叫“木木”的在来信中写到:心理老师,你好!我是一名高二学生,我现在觉得我的生活很没有方向,学习没有动力,周末作业周日通宵做周一交,平时作业也是先睡一觉凌晨起来做,而且几乎是半抄半做,即使自己思考能快一点得出答案也不想动脑,而是去查答案。周末经常看一整天电视、电脑、或者睡一天,起来都下午3、4点了,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快一年了。曾经想改变这种生活方式可现实中做不到。我现在觉得什么都不想做,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感觉每天都一样周而复始、周而复始,很无聊。晚上7点左右吃完饭本想写作业,可是越写越困,就拿手机玩,一直玩到凌晨1、2点,再睡一会,5点多起来开始补作业,然后上学。上课也经常不想听老师讲的然后发呆。我真的想改变这种生活状态,可…我不知怎么改,我也害怕自己做不到。我该则么办?请您帮帮我,谢谢。
木木的故事反应了众多人对无聊的躁闷,以及对无聊的无可奈何。从木木对无聊感的具体应对和想改变的心境,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一些无聊的来龙去脉。
无聊来自人的无目的。作为社会人,目的性是人的本能之一。动物也有目的性,但却很单纯,而人与动物的区别正是人的目的性复杂而又高瞻远瞩。这就注定了人比动物活得要操心,活得责任重大。自然,我们就会为“活着是为了什么”而苦下功夫,自然也会产生“做人难啊”之类的感慨。因此,人如果缺乏目的,就如同被陷在失去方向、失去自由的深谷,那是无聊的天地,无聊将把你引向——活着等于死去的牢笼。
英国心理学家对“无聊综合症”是这样认为:无聊感来自于空虚,而空虚是人在生活中缺乏目标,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实感和价值感。在一般情况下,无聊和空虚感是偶尔有的,很正常,但如果经常性出现这种感觉则是失常的前兆。所以如“木木”一样的人,就应该说是失常的无聊综合症了。
许多研究无聊的哲人,不外也将无聊锚定在“缺乏目标、精神空虚”之因上。但,这个因果的发现和无聊者的表达一样,那说明无聊来自于空虚无目标是显而易见的。我认为,人的无聊还有更深层次原由。
无聊来自人的自主性匮乏。人的自主性,是人有完整人格的基础结构之一。一个健全而成熟的人格应包括:较好的目的性,敏锐的感性,做抉择的自主性,灵活的能动性。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对什么都无所谓(其实是没追求)、选择焦虑、做事有头无尾、拖沓成性、刻板抑郁等人,就是严重缺乏自主性的人。
没有自主感,一般在青春期以后才显现,因那时的他们必须面临很多现实抉择,以及对未来方向的考虑。而因为他们匮乏自主,才会在选择时感觉患得患失、犹豫不决,说深点,是心底有恐惧,害怕选择后的责任承担,害怕付出和失败。由于缺乏自主性,他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压抑自己的本性,而听从父母或外在的安排,做一个他们认为的好孩子,好员工。久之,“好人”们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真正想要什么......
这是匮乏自主的代价,他们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可追求,没有彰显他们能力和价值感的长项。自主性匮乏所招来的是重叠的无趣无聊、无意义感。这种无聊,无异于自我丧失,无异于自我价值空无的一种不存在。这是令人恐慌的,因此唯有依托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已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那么,自主性怎么获得呢?自主性是来自于抚养人的精神供给,要对0-6岁幼儿供给:无条件的爱,兴趣爱好的绝对尊重,自主抉择自主处事的允许,自主后的被引导被肯定。
无聊综合症者,他们的自主性去哪儿啦?俗语“三岁看八十”应对了精神分析的“童年决定论”,即人的个性生成于幼年。那么,无聊的青少年或成人的自主性匮乏,一定在幼年时被谁给“吃”了。那些抚养者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精神供给,或他们自身是自主性匮乏者,根本就供给不出精神食粮,而给予的是控制控制,以致幼儿的自主性要么给忽略了,要么给压抑了。即便现世的溺爱孩子,溺爱仍然是剥夺孩子自主性的杀手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