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件头痛的事情,这不弟弟看了很久手机了,我走过去亲切的对他说,“看完这个就不看了哦。”当他看完后,我伸手“手机先充电,你也休息一下。”他听完,虽然主动把手机给了我,但心中的不满和不快乐瞬间爆发了。
他的不开心明显写在脸上,又把手机抢了过去,跑到厨房找妈妈,妈妈也对他说了同样的话,他念念不舍的把手机给了妈妈,气鼓鼓的走出来,开始发脾气,他把他心爱的折纸手工全部丢到地上,又踩又坐,抓着玩手机前还爱惜玩耍的陀螺乱丢,嘴里还一种嘟囔着“看手机,看手机。”
这画面如果被父母看见一定会责备谩骂,就连昨天的我也没能控制情绪,不自觉地吼了出来。
事情是这样的,昨天他玩起了刷油漆的游戏,用杯子接了一点水,用刷子将水刷到墙上。这个游戏他经常玩,夏天天热,所以父母不反对。突然,他接了很多水,直接把水泼到墙上,地板和周围的物品都湿了。看见眼前的一切,我突然失去理智大吼了一声“不可以!”严肃生气地看着他,他慌了,缩到墙角,低下头,不敢看我的眼睛“对不起。”那一刻我的心瞬间恢复平静,后悔刚刚的失态,懊悔自己无法控制的情绪。
今天看见他摔东西,破坏自己的玩具我脑海里想到的是这几天学习的一些内容。我知道这是追寻快乐原则的“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和原始的愿望组成。是呀,玩手机很快乐,我们成年人很多时候都不能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时间,何况他只是一个小孩呢?此时我应该引导他完善“自我”和“超我” ,抵制本能的冲动和诱惑。所以今天我没有生气,没有爆发,没有像昨天那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他气还是没有消,依旧在丢东西,他把自己心爱的变形金刚套装丢到了地上,我走过去温柔的对他说“不能乱丢东西,给你一次机会把他捡起来,不然姐姐捡走就变成姐姐的了哦。”看着他依旧没有动静,于是我把它们捡走,拿回自己的房间。等我出来后,他坐在沙发上,抱着刚刚装变形金刚的盒子,不再丢东西了。
我走到他身边再一次温柔的告诉他手机看久了对眼睛不好,乱丢东西是不好的行为。然后带着他去玩其他的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
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听进去,我也不知道下一次他会不会继续这样,但这一次我不是以暴制暴,不是一味的凶恶责备,不是强迫,更不是打骂,这就够了。
或许也是因为今天突然翻看了“家庭暴力犯罪心理”这一小节的知识点,心中有不少启发和震撼吧。书中的部分知识点如下:
我国婚姻法第三条规定,禁止家庭暴力。
广义的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它包括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等的暴力行为。
所谓暴力行为,是指会引起害怕,恐惧,不安全感,冲突等后果的行为。
显然昨天我的那一声制止,给他带来了害怕、恐惧和不安全感。这也算暴力行为了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明明不喜欢父母打骂恐吓的教育方式,昨天我情不自禁地成了“父母”,做了自己最讨厌的行为。
或许这就是无意中的模仿吧,又或许是刻印在潜意识的行为,毕竟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难免会“认为”这样的行为合理合法,难免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一个施暴者。
我知道现在的我还有很多不足,很多事情不会,我也还只是个孩子,并不知道怎样照顾另一个孩子,更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因为我不喜欢父母的教育方式,他们的方式并不科学,所以没有学习的榜样,只能不断地阅读书籍,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
不想成为自己曾经讨厌模样,所以我要不断学习,在阅读中思考,在实践中反思,拒绝以暴制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