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厦门一月有余,其间回去过一次。到厦门首先想到的是郑成功,郑成功原名郑森,是福建泉州人。生卒年1624--1662,其父郑芝龙,其母有说是日本人。关于其母我有不同看法,古人特别讲究礼嫁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就意味着双方都要有儒家背景才能互相知根知底才能结为亲家。而且特别讲究嫡庶之别,庶子的地位和奴才差不多。所以郑成功之母应该也是福建泉州一带的大户人家,只不过和郑家一样在海外有生意而已。
看南明时期的历史,就郑成功这一段有点奇怪。郑成功原先的据点在厦门岛,清军已经占领江南。而郑成功居然可以从厦门打到南京,李定国有个战略,就是溯江而下沟通郑成功把全国拦腰截断。不得不说这个计划可行性很强,只是永历帝朱由郞吓破了胆跑缅甸去了,计划才得不到实行。
上文所言奇怪这里再讲。郑成功以一隅之地何以对抗满清如日中天之势?就厦门一带弹丸之地啊。其产粮食何以自给?金银何处而来?时间是1657年,而郑成功收复台湾是1661年。对于这点其实要看郑家由何而起了,郑家是海商世家。
江浙一带有下海经商的传统,从宋朝开始。每次中原大乱,中原人口就往南迁徙,南北宋之际和宋元之际都是这样。南方地形丘陵众多,养不活这么多的人口。就再次往南,出海贸易就是最自然的选择。马可波罗笔下的泉州港的繁荣应该是可信的。问题是到了明朝的洪武年朱元璋下令海禁,没办法刀把子在人家手里,明的贸易是做不成了就走私吧。走私的话要防范官兵追捕就得有武装,所以就变成了海盗。能经商就经商闲着做点杀人越货的买卖也不错,倭寇就是这批人。这些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贸易网遍及整个东南亚,南洋各地有其据点。不过由于儒家思想的牵绊,海商们都只能以宗族的形式凝聚力量,无法把当地土著纳入管理。无法形成普遍的秩序,这是儒家思想内敛性的硬伤。那时的贸易结构是大陆是商品的制造地,南洋是贸易枢纽,转手卖给来自欧洲的荷兰人。所以这个贸易结构是以大陆为核心,这就埋下了郑成功失败的种子。荷兰人在欧洲万里而来为什么能站稳脚跟?能建立普遍的秩序?这点是理解欧洲乃至美国社会的基础。
这要从欧洲的城市是怎么来的说起,说起来欧洲的城市是自治结果,各行有行会,行会的结合是市政府。民兵有民兵行会,市民是以个人为基础。伦勃朗的《夜巡》就是画阿姆斯特丹的民兵队,也是私人的。有这个社会基础,西方殖民者到哪里都可以照这个模式组织政府,有着几乎无限的扩展能力。想到这里不禁扼腕叹息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