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帛书《道德经》漫谈 08——你被利用了吗?

帛书《道德经》漫谈 08——你被利用了吗?

作者: 彼得赵 | 来源:发表于2018-05-23 13:24 被阅读23次

上一章

帛书《道德经》漫谈目录

道经24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少说话符合自然规律。大风和暴雨不会持续很久,这是自然的规律,人无法改变这一点。符合道就会得道,符合德就会得到德,做会失去的事儿就会失去。

天地而弗能久是说天地都不能让飘风、暴雨持久,而不是说天地不长久。但从更广的视角来看,宇宙都是有寿命的。 天地当然也是有寿命的。老子的时代限制了他的想象,但道理却是真的。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这是真的。大量自证预言的例子都说明了这点。所以自我解释和目标很重要,它们会帮助你变成一个你希望变成的人。

道经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物先天地而生,独立而不会受到外界影响,可以算作是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但可以勉强称其为“道”、“大”。道是字,大是名。道有往返,物极必反。天下有四大:道、天、地、王。王大不如道大。王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拿到到《道德经》译本后兴奋不已,认为“道”就是对古希腊时代所探讨的“存在本身”最好的描述。这倒是也说的通。存在的东西是变化的,会腐朽的,但“存在本身”却会永存。

每次读到这一章,都对大道理一词有新认识。“大”这个字也有如此伟大的时候,现在却被用滥了。

道经26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环视,燕处则超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君主。所以君子不离辎重。虽然有四处查看但安静下来就显得超然。大国的君主怎么会把天下看的比自己重?看轻自己会失去根本,躁动则会失去控制。

道贵重、静。“重”是老成持重,“静”是闹中取静。万乘之王把天下看的比自己重要,这样是失本的。按照老子的意思,应该身重而天下轻。《道德经》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自私也为天下,但为天下却是为了自己,最终还是为自己。观察的高度决定对外的表现,都是为自己,高下立判。

道经27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籥(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合乎道的境界很奇妙,就像善于旅行,不留车辙;善于说话,无可指摘;善于统计,不用算筹;善于锁门,不用钥匙;善于结绳,没扣也打不开。圣人善于搜罗人材,能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叫一贯的高明。“善人”(有本事的人)是“善人”的老师,可以向他学习;“不善人”(主要指没本事的人),是“善人”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尊重老师,不爱惜资源,再聪明,也是大糊涂蛋。这话最奥妙,这话最重要。

圣人用人不留痕迹,人们被利用了也不自知。这样理解也可以吧。有时候我也会被人带高帽子,当时挺开心。第二天醒来才反应过来,又有人忽悠我。这么说我身边的圣人也不少,而且我是个“不善人”。

帛书《道德经》漫谈目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帛书《道德经》漫谈 08——你被利用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dr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