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007016/90c635a55eb97a90.jpg)
1926年4月的一天,阳光明媚,一年一度的法国沙龙画展在巴黎盛大开启。很多人涌进展览大厅,一睹艺术大师们的精品杰作。一幅题为《箫声》的油画,博得了人们的一致赞赏。这幅作品以巧妙的构图,凝炼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正在吹箫的少妇。她的双眼中流露出一种哀怨忧郁的情绪。她庄重的神情和肃穆的背景巧妙地融为一体,真实生动地表现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气质。在表现手法上,《箫声》显然受到欧洲古典主义的影响,用笔严谨细腻,色彩典雅和谐。同时,还融汇了东方艺术的特色。《箫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观众的思绪仿佛随着如诉如泣的箫声飞向远方。在展出现场,有评论家说,《箫声》是法国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达仰的作品。年逾古稀的达仰听到这样的评价,十分高兴地走来,十分自豪地指着身边的一位中国青年告诉人们:“这幅画是我的中国学生徐悲鸿创作的。”在场的所有的观众一直喝彩:“中国学生真了不起!”“中国人太棒了!”
《箫声》是中国意境之美与西方油画形式的一次成功和完美的结合,也是徐悲鸿对意境美的表达过程中在画种和表达形式上的一次成功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