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元宵节有一个习俗,便是要家家点亮棉花儿灯,这小小的灯儿寄寓着人们祈福消灾,预兆一年收成的美好愿望。小时候奶奶每每在点亮棉花儿灯之后,把我们兄妹几人叫至跟前儿,一一上下照过,并念念有词:“灯儿照照我娃眼儿,一年不害眼儿;灯儿照照我娃腚啊,一年不害病”。当时只是觉得羞涩有趣,现在想来,方才深味其中的殷殷期盼,不觉悲从中来,热泪盈目,而关于这棉花儿灯的许多讲究,则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渗透了对于家乡的记忆。
一者,这做棉花儿灯的面中要揉进些盐,做成面胚后要做成碗状,碗沿儿可以随自己所好,做成各种的造型。只有一件事比较特殊,便是家中若有属蛇或者龙的人儿,无论男女长幼,在做棉花儿灯时,务必要做一个龙胚灯,并用花生红豆等等点出眼睛嘴巴来,手巧的人甚至可以捏成龙须,龙角,手拙的人也会仔细的掐出龙鳞,并在龙身或是龙首处留出凹槽,以便于灯熟之后置油燃灯。
二者,这蒸灯的讲究在于不蒸空灯。便是做好生胚上屉的时候,锅里还要有些包子糖角之类的面点。至于这不蒸空灯的缘由,我或许是不曾在意过,也或许是一时好了奇去问过,但家人并未明说,抑或者有了别的事没有认真的听取,所以终是不知道了。但是这作伴的面食多是包子,这个缘由我是晓得的。老家的习俗是小年开始,便置办年货,杀鸡宰鱼,买肉买菜,或悬之于房梁或系之于檐下,有的家中深挖了地窖,便用绳子长长的把年货续下窖中,随用随取,甚是方便,也常常因此得人一番美美的称赞,主人家自然是颇骄傲颇得意的自谦或是自赞一番,都是极欢乐的事。到了年二十八九,便要备好粉丝,萝卜,山药,莲藕等等,一一搭配着调味的葱、姜、佐料、香菜等,揉进面糊里,炸制各种丸子,奶奶最爱的是绿豆丸子,用绿豆磨粉,或是泡透泡发后舂个半碎,揉进面糊里,仍是放足了一干调料饧着,待饧透拌匀,用手挤出一个个圆来,送进烧热的油里,不一会儿锅里便开出朵朵金灿灿的花儿来,待花儿渐渐消散,小丸子渐渐的由青到黄再到粽色便可以出锅了,阵阵香气缭绕,勾逗着馋涎欲滴。这时奶奶快速的挑选炸透的放在笊篱里控油,一边将控了油的丸子奉上灶台,井台,念念有词地祈祷。年幼时只觉得神圣而有些畏惧,长大了只觉得有趣,从未深究过念词,现在想学却故人已逝,唏嘘感慨,恸不自禁。
丸子出了锅,装在条筐里,系在了房檐下,就要开始另一件要紧事,剁饺子馅。家乡的春节多是寒冷的,一般上,饺子馅会用到到初七八,也有善于储藏或是贪于省事的人家,可以在十五晚上吃到年前的饺子馅做成的包子。我家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做出的包子馅红味酸,虽别有风味,但难免会让肠胃遭罪,后来奶奶渐渐听了我的劝说,初十前旧料用完,待到了十五再重新做馅,大家吃了夸赞,奶奶也自是欢喜。
奶奶还另有一手绝活,就是发豆芽。黄豆可真是个好东西,年幼时漫漫长冬,土豆白菜偶也难有,奶奶就冬闷腊豆,春晒辣酱,还有那一年四季可揣在兜里当零食的豆瓣,都是以这黄豆为料。而奶奶发豆芽是只在春节才会做的事。取一口缸,刷洗干净,把温水浸泡过的黄豆放入缸中,用条箕盖住,然后裹上棉衣被絮塞进草垛里,日日淘洗,豆芽便可一天天长大,待长成了,奶奶常常分出几份来馈赠亲友,送出即是欢喜,得到者亦不必多言谢字,但两相间自然是感情更为融洽而亲切了。
而这蒸龙灯的第三处讲究,在于家有居丧者,则不做龙灯,由亲友做好了,待掌灯时送过来。如此,一家人处的人缘如何,便可见分晓了。人缘差的也不至于无灯可点,人缘好的,简直是开起了灯会,形态各异,灯火点点,摇曳生姿。而今,奶奶已故,习俗渐减,只有那童年时的节日,童年时的忙碌常常于心中沉淀,历久弥香,不敢忘,不得忘!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童年,我的故乡,我那再无缘相见的祖母,愿彼世安好!孙儿深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