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有一个屏幕使用时间的功能,今天来总结一下花在手机上的时间。
过去一周一共使用手机28小时24分钟,平均每天使用4小时3分钟。
其中,社交类应用(微信、qq、微博等)用时18小时28分钟,平均每天2小时37分钟;
教育类应用用(觉晓等)时1小时40分钟,平均每天15分钟;
每天平均打开手机80次,其中微信43次。
现在暂时没能对社交类应用作出一个清楚的结论,因为日常生活中手机是不可或缺的,打开微信有时是查看聊天信息、有时是查看文章、有时是查看朋友圈,所以暂时并不能得出微信的使用在浪费我的时间的结论。
但是:为什么不尝试在社交类应用这里作一个分析呢?
既然如此,果断行动。
(一)社交类应用中我点开过什么?
首先,我点开朋友圈,没有目的性地往下不断刷,看有没有一些比较关注的朋友的近况,或者猎奇于微信好友发的朋友圈图片文字,随朋友圈的情况而定。
然后,我会打开公众号,刷下公众号的推文,一般是没有目的的往下刷,看到标题有趣、配图好看都会点开。点开之后也是漫无目的地扫几眼、手指不停地往下滑。(大脑并没有加以分析、归纳、总结等的思考)
最后,我的“收获”是,打发了坐地铁出勤时间、打发了许多闲暇时间,同时刚刚看过的东西随时间一并消逝。
(二)分析这些日常“习惯”
这些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会有这些习惯?这些习惯给我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或者作用?
我们都知道“羊群效应”,羊群里面的羊它们不知道刚刚为什么要这样走,也不清楚之后要往哪个方向走,只会一步一步紧随领头羊的身后。同样地,在浏览朋友圈以及公众号推文时,我就是那只没有方向的羔羊,随时随地跟着朋友圈以及公众号推文而东走西移。
不假思索、不加思考、不知为何就是我变成亦步亦趋的羔羊的原因。
(三)如何破解?
其实生活上遇到很多问题,想要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往往最终都要回归自己的本心。
因此,我开始静下心来反问自己:
1.“你需要什么信息?”
2.“这些信息是什么类型的信息?“
3.“它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吗?”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地,以上三个提问每个人都自己不同的答案,做到心中有数即可。
当你把这三个问题弄清楚时,并在推文或者朋友圈信息面前花一瞬间来甄别,你就会明白:什么样的推文是你想看并且乐意花心思去看的;什么样的推文你连点开的欲望都没有,即使它标题和图片非常夺人眼球。
当然,在感情的联系上,社交类应用的巨大作用我是非常认可的。
但关键还是,一个工具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这个人是如何利用这个工具。
其他:
1.教育类应用用时较短,未来在教育类应用上的用时有增长的潜力。
2.每天使用4小时以上,充分说明了手机在我的生活中处于不可或缺、不能缺少的重要地位,所以换一部性能好的手机,是一笔不错的交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