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bf98ec5c7bd807b0.jpg)
男女幽会,是件隐秘而美好的事情,自古尽然,散文小说里的此类桥段常常令人津津乐道。而诗词里相关的记录和描述不少。
最早的要数《诗经 静女》了: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对男女在不长的时间里幽会了两次,一次是在城隅,即城墙的拐角旮旯处,全城最僻静的地界,等待对方前来之时,“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八个字把当事者的急迫心情刻画了个淋漓尽致。第二次在小河边,女孩子折了根根部微红的芦管递给男孩子为信物。此芦管自然成了宝贝。是的,芦管本身寻常,但作为爱情见证,便成了弥足珍贵的吉光片羽。“彤管”一词后来借指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暗寓青史流芳。
这对男女的交往似乎也是受到某种阻挠的,否则不会相约在上述的隐秘地方。隐隐约约,女孩子有点身份。有点教养,“静女”嘛;男孩子出身卑微,要牧牛呢。哈,爱情与门户的冲突犹似古代版本的泰坦尼克号。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生查子·元夕》的作者是宋代词人欧阳修。即便今天你我重温,也会怦然心动。
“去年人”究何爽约,多半是业已嫁人。嫁与何人呢?十有八九,嫁给了一个有势有地位的公子哥儿。女孩儿应该是迫不得已的,这就是男当事者“泪湿春衫袖”的原因。
而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是一场由邂逅开始的幽会。“灯火阑珊处”就是灯光暗淡,人少之处嘛。倘然伸手不见五指,人迹绝至的话,那是违背常理的,所发生的事情那叫挟持甚至绑架。
五代词人张泌的《江城子》:
浣花溪上见卿卿,脸波明,黛眉轻。 绿云高绾,金簇小蜻蜒。 好是问他来得么?和道:莫多情。
浣花溪畔初相见,浅笑颜兮勾我魂,明媚的脸蛋、淡淡的眉痕、高绾的秀发、跳动的朱钗,爱恋的种子悄然发芽。姑娘分明也有跃跃欲试的意思,被明媚的表情和精心的装扮出卖了嘛。于是试探:约否?对方和颜悦色道:别自多情了。
这可真是欲拒还迎最形象的注解,也是女人说“不”时最显而易见的内心表达。
元代刘庭信《中吕·朝天子·赴约》:
夜深深静悄,明朗朗月高,小书院无人到。书生今夜且休睡着,有句话低低道:半扇儿窗棂,不须轻敲,我来时将花树儿摇。你可便记着,便休要忘了,影儿动咱来到。
这支小令描写一个女子与情郎相约夜晚相会的情景。曲子对这位女子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大胆直露:为了避免暴露,奴家来时不敲门,只是轻摇你窗户前的树枝,你可要千万注意,及时开门,别给误了你我好事。
按,宋代词人赵令畤有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待月西厢人不寐。帘影摇光,朱户犹慵闭。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刘庭信之曲似从兹而来。另,元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即《西厢记》之剧名灵感亦从此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