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源来

作者: 竹八戒 | 来源:发表于2018-03-29 21:12 被阅读60次
风水源来

继伟

风水申遗,国人多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国学的承继与开发光大,我是极力支持赞许的。很多人谓风水“封建迷信,文化糟粕”的攻击,我也深为理解。毕竟风水这个词,在我们大多数国民的意识传承里,总是隐约透露出些个非科学健康的理念。但作为开创这一古老文化并持续拥有数千年传承开发经营专利权的先民的后裔子孙,我们还是应谨慎地问问自己,是否已非常明确地理解了先祖对风水敬畏的真正蕴含?风水的文化传承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假如它只是一种虚妄荒诞的心理作祟,那么它为什么又会拥有如此长久而强劲的生命力?

风水二字,现在多作一连体词解用。查之《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辞源》里亦作此解,且录有晋人郭璞《葬经》及宋人张载《张横渠集.九丧经》之言证来历并批驳之语。

建宅筑基也好,修坟构墓也罢,皆是先民之大事,按直观的道理讲,此劳务作工之对象似乎应与地(山)、水(泽)关系更为密切方是,为何不言地水等它名,而独独形成了风水的词谓与含指文化呢?要知道山、泽、雷、风、水、火、天、地,这同是源出于中国古老八卦文化——用八物象来构建万物化生、解析社会运转规律的——八大基源物素。考之“风水”二字的最初组合,其之为用就是来源于《周易》的《涣》卦。

从郭璞《葬经》中我们似乎能发现些答案的线索,“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在解释这几句之前,我们有必要大致勾勒下古人万物之构成化生的理论。从《周易》八物象虽语焉不详,但已是明确提出物素化成、天人两道合一的朴素白描,到孔子时代日渐风行的气化理论,再到作为哲学上一大进步的肇始于春秋完备于战国的阴阳观念,直至发展到汉时期的五行理论,从而在东方文明的独特框架中建立起了自成一体较为完备的世界万物生发转换、生生不息的解说理论。

气化理论是古人认为,万物是由天地间的一股元气化生而来,气在运化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外来作用力的推进与束缚,而我们所常见的就有风水雷电等的多种因动,而风与水最长久可见,也就最易能改变元气原本的生发化成路数。(古人还没有正确认识到风是大气运动的产物,而且大气也不是古人观念中的元气。在古人的认知意识里,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流态物素,风是看不见但能感觉得到的动态物素,而气则是看不见摸不着也感觉不到的形而上的具象物素的本原,只有通过智者的理念才能认识到它的存在。)气之凌风,若轻烟逐风飞舞而逝;气之临水,若岸立遒石岿然不动。理解了这些,前面的引文所指也就明白了。人们追求好的风水就是为了保存好元气的正固,求得更有利于己的化成与发展。

在这样的宇宙生成发展观指导下,风和水这两种基本物素及其运动性属对古人来讲就是很重要的了。阳宅是活人生产、生活与休憩的地方,其对于人生的意义自不待言。那个时候的人们是相信鬼神的,人死为鬼,如何让祖上及自己的鬼魂有一个最好的永久性居所,对活人来讲是完成自身生命价值的又一重大功业。《葬经》语“葬者,乘生气也。”所以中华民族对风水之学的深入探究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一门重要学问与课业。

从这个角度及功用上来看,对风水之学的传承可作两大类观,用于建宅筑舍,自有它的向阳取光、通风近水、高地坚固之实用功效,就是用于坟墓之不被水淹而利于后辈地长久祭祀,本也是人之孝情,无可厚非,这些都是先民在趋吉避凶的本然与后起正守元气的或然指导下,人们长久探索出来的形而下器的规律总纳,自有着它的科学性,但就这些常识性东西,现在却因高深风水之学的蛊惑玄虚而沦为了不入道场的底层。反是借以天地生化之玄学,蒙以阴阳五行六合八造之诡秘,而用于宅舍墓地方位形制,玄而又玄,百般行忌,以祈灵异并及子孙万福的荒唐之举,却被贡入神圣殿堂,膜拜顶礼。此等源于痴枉颠狂,流于追虚逐妄,形而之上的高深风水玄学可谓是荒诞不稽,大无可取,自当弃顾。

但风水相习的这种民俗文化又是从哪里而来,是如何因袭相传的呢?风与水的属造性能在元气生化中影响对于风水之学的形成又是发挥了怎样的致成作用呢?中国的风水之学难道是就仅有后世典册所载坊间所传的这类文化含蕴么?

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不是这一篇小文章所能讲清的,但在对《易》的源流发展探析及匡世功用把玩中,却更加深了对风水文化源起蕴含的看法与理解。今彷徨试作如下,作一抛砖之说,敬请诸高师点评以促进。

中国的风水学问之发端,盖出于《易》之文化播传,其名谓则出于《易》之卦“涣”。

《易》中天地火水山泽成六合,加之雷风成八方八象。周人以这八种基本的物素来描摹天地创生、万物成化,在此文化思路的基础上,后续承继形成了阴阳二气及元气太极的生化路数和木火土金水的另一化生路数。无论是哪种宇宙成化路数,中国的天人合一、人随天道而致事的根本思路是一致的,是不变的。《周易》贯通融智,是中国文化之先河,民族文明之开源全书,后世的所有学科都可以在它那里找到归宗溯源的始发因子。

涣是《易》经中的第五十卦,下三爻卦为坎水,上三爻卦为巽风,长久以“风水涣”为传用,这便是风水之名谓的最初源由。

孔子《序卦》云涣卦“悦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涣前为兑卦,言而悦之卦)意为说通而喜悦之后疑惑消散,所以在《兑》卦之后接着是《涣》卦。涣就是离散的意思。

将《涣》经及《传》文引录如下: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初六:用拯马壮,吉。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六三:涣其躬,无悔。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彖传》言涣: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象传》言涣: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初六之吉,顺也。

涣奔其机,得愿也。

涣其躬,志在外也。

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王居无咎,正位也。

涣其血,远害也。

《涣》中“风水”义项的时用之所以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产生长久而积习的影响,那么其内定有大因由者在,因此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对风水所成之卦“涣”的意向表达作一详尽地考究。

先看经文卦辞。假,通格,是至的意思。有,为词头虚词。下卦水为大川。

这句卦辞的意思是说,涣卦亨通,大王来到宗庙虔敬祭奉上帝,缅怀先祖,取得族众的崇尚认同,从而涣散否滞,使时局情势重新焕发风行水流般的生机。这样就有利于度过全体部族民众面前的困难险阻。要宜于正守自己这样做就能成就事业的心志与操行。

再看解释这句卦辞的彖辞,刚指刚爻阳爻,柔指阴爻。上卦巽风为木,引指木舟。

这里还牵涉到卦变的问题,在《易》体系里,涣卦是由否卦变来,是否卦中居于四位的刚爻下行与二位的柔爻上行换位而成。故言“刚来”,“柔得位”及“王乃在中”。原来的天地否卦是否塞不通,阳阳不交,万物处于死寂而停滞于不化生、不育成的僵局。而爻动卦变成涣后,为王的领导者能够虔敬自己的先人祖辈,恪守中庸正道,使得族人民众消却隔阂的疑惑,此即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释却前嫌之后全族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从而使号令重新得以风行无碍(古人以风为上天之令号。又风行水上,人们心中的疑虑如同三月春风吹于河冰之上而涣然冰释一样)。上下一心,目标一致,对外敌同仇敌忾,对大业同心同德,这样的情势下,如同驾木舟而乘风顺水以进,能不顺利抵达所向的彼岸吗?

经文的象辞中说,先王学习风行水上涣然冰释的做法,立宗庙祀祖、献祭与帝从而欣享上帝、先祖的佑护,得至重聚民众乘木有功利涉大川的功业,这就是风水相合所构成涣卦的卦系描绘。

在《易》这个描摹天地运化的大系统里,采取了一卦一小系统的推演表述方式,每卦中的六爻又是在卦系成统之内,对该卦的主题旨项再作系统性全面地条分缕析。下面我们就在《涣》卦“离散”系统模式这一主旨之下,逐爻辞分析易理对涣势的规律性揭示。

初六:初,指第一爻,六指此爻为阴爻。九为刚爻。二三四五为序号。上为第六爻,也就是最后一爻。

用以拯救险难的马很强壮,吉祥。象曰(从爻成象来释爻辞):这一爻吉祥是因为柔顺从上。一二三爻下卦为坎水,为坎陷,故有险难之象。整卦是在“涣”之意的大系统里,在此大义下该爻语义可以作两解:一是处境艰难凶险,但用来拯救自己危难的马很强壮,最终却是非常吉祥的没有陷入坎险之中(即有强力能将困难涣散而去)。二是在一个涣散零乱的局势下,自己得到强有力的扶持救助,得到好的归宿发展。象词是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在坎难险阻的时位下却会有外力强援而吉祥得利,是因为它是柔爻(小民大众)顺行于九二刚爻(君王领袖)之下,九二刚爻(君王领袖)处下卦中位,行正道。初六柔爻(小民大众)及六三爻形成水卦,乃具顺行济物润育万生之德。同时坎为美脊马,故言马壮。(易经中爻辞皆以爻画成象系辞,这一特定文化今人不能理解并无妨碍,亦无须深究,但要作为常识知道。几乎每句爻辞都是有着象上的依据的,此现象后文不再赘述。)

九二:机,几案,是人们在家中或营帐里手能扶持把头托住的矮腿桌子。

离散而奔走到它所能凭靠的几案那里去,患得患失的忧悔之虞消亡,能够一心一意地开始目标行动,这正是自己的心志所愿。涣之时义在此爻也可以同初六一样作为两种解法,因立意角度不同而已,我们只取一种作释义即可。时势涣散后,事主却能有所依托靠附。换句话说就是,虽暂遇大的不利与失败,但是在内能有家安身,生活无需担心;在外却是因时局变化,自己获得处理问题的主位所在,即权柄当值。

六三:躬,自身。外,指外卦,即四五六爻之为上卦。上卦为巽风,风在古代为天命传令官。

光看这句爻辞,涣散他自身就没有忧悔,好像不好理解。再分析象辞,涣散自身是心志向外,就可以缕出头绪了。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其实是说自己的心志是响应外卦刚爻(领导)风令(政令)的宏大目标,将自己内心中与大局目标不一致的其它个人欲望想法涣散掉。假如人人都这样做了,一日而三省吾身,改变自己而顾全大局利益。在共同的努力下,全体的阴暗私欲、不合之郁结都涣散而去,人们之间的隔阂涣然冰释,达到和谐共处,相谋共图大业。那么民众又有什么可忧悔的呢,国家社会又怎能不文明强大呢?

六四:元,大。丘,群聚大而为丘。夷,平常。

解散了原来的群体,大吉大利。为什么呢?因为涣小“群”而成“有丘”之聚,丘为庞大的社会群体。此句义点指了人类历史上经常出现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在农民起义革命、王朝更迭战争的年代,军事组织、民众团体整合改编原来的小规模状态而发展壮大成一个大的组织群体,直至完成全国范围内政权的交接。这种以小谋大,涣散聚合而成大业的辩证统一,确实不是平常的人所能想象得到的。只有具备文武智慧、雄才大略的伟人才会这样去做的,只有纵横捭阖、气吞山河的领袖才能做得到,乃至万众仰目而追随,鬼神相悦而佑助,从而使人间文功武治的功业极尽辉光而宏大。

九五:号,号令。

国家涣发大的号令就要象像人的汗水从身体里涣发出来不可能逆回一样,不要轻易撤换命令,要做到令出即行,整齐划一,只有整饬严肃的纪律保障才能确保整体事业的成功。这样的号令发出于国家的最高权力王庭所在,而王居九五刚正之位,行正道,操正守,号令又怎会对社会民众有偏差咎害?遵行这样的号令又怎么会有咎害?

上九:逖,远,《尚书﹒牧誓》“逖矣!西土之人。”此字成造之初是远走而离去狄人之意。

涣离血害,远避戎狄,这样做就不会再有戎狄之人来侵扰的咎害了。这里借周人太王古公亶父为避戎狄侵害由豳迁至歧山而开国并最终强盛之史事,来喻指要善于涣离险难而别开洞天再图发展的韬养气度与谋略。

把六爻中的涣之时用义项作一总结:

(一) 涣败而未失领导核心,用拯马壮

(二) 涣散而不失生存所据,涣奔其机

(三) 涣改自身,顾全大局,焕然一新

(四) 涣小聚大,涣然冰释,成就伟业

(五) 涣汗大号,政令畅通,天下一统

(六) 涣避险难,保存实力,涣出无咎

周人顺承天风之号命,择歧山之水地山河而居,勤勉耕战,成就伟业。古人在总结这一历史现实,探究其规律中,将天命人事尽皆通过此一卦“风水涣”而做了他们的(涣其血——拯马壮——涣奔机——涣自躬——涣有丘——涣汗大号)完美诠释。我们不妨再回温一下他们的艰辛荣耀之路。

周易中六爻所表示的时位周流六虚,回旋往复。且上位为旧事物的老死之位,亦可看作即将新生的前奏。按自六而一至五顺序来解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涣》文就像是一部打开的古老史书。周人在先祖公刘时代受商人打击从邰迁到豳,太王古公亶父为避戎狄侵害又由豳迁至歧山周原,这时都属于涣避险难,保存部族生存发展的实力。我们可以想见一个部族的全体迁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成的事,盘庚迁都受到部族人的阻碍,鲜卑魏孝文帝迁都亦受贵族阻扰。那么周人的举族而徙或也有反对的声音,败乱而迁定有涣散难全的情势在,但周人王族坚强与睿智的领导使得部族整体涣而未失其领导核心,故卦辞中言“王假有庙”。迁至周原后,周人与当地土著融合发展建成姬周方国,此可谓部族竞争败退之后所做到的涣而不失其生存之所据。周方在与商方大国的交流沟通中学习其先进的科学与文化,比如很早就对东夷挖井技术的掌握,及后陆续青铜器的铸造使用,甲骨卜筮文化的天命预测人事指导影响等等,这些都是周人涣改自身的变革,诚可谓日新而日日新。在部族婚媾生产中,协调矛盾促进和谐,不同族人在涣然冰释的同时实现了大部族的整合,这是最初的涣小聚大吧。至姬昌时周国已强至西方之盟主,姬发集八百诸候,此时可为“涣有丘”了。而商周一战,周方一统八荒,实现了涣大丘对天下的“涣汗大号”。

至于涣离中所含的纪律涣散而致失败这一最基本的义项用意,涣卦虽无专门拿一爻来释用,但在一二爻中,都已作了蕴含。既然涣散失败,除强大外因外,自身不和等内因亦是难辞其咎的。

无须怀疑我们古人的智慧,博大深奥的道理确实就这样蕴积于浅显的一风一水的《涣》卦之中。这却正是我们先人所创易道文化的精妙伟大所在,是东方特色文明的瑰宝。

对离我们久远周人往事的解读,可能因文化传承嬗变的制约而令我们难以在思想上产生较深层次的共鸣。我们不妨再循着同样的指用思路,来考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壮大并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辉煌历程,从而体验风水涣义的载道广博与时用之阔大吧!

涣避险难 —— 中共在城市的暴动路线遭到挫折失败后,进入农村,开始确立了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方略。在反围剿失利后,决定长征,到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去,这些都是善识时务,保存实力的明智之举。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转变。朱元璋缓称王,免遭敌方精锐的打击,在自身势力强大,根基稳固后,剪除各路割据政权。

涣败不失领导核心 —— 在长征的路上,中共红军在失利涣散状态下,全党毅然决然地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层,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精神支柱,从而开创了革命形势的新局面。用中共党史中的话说就是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与洪秀全领导集团精神力量的病态与缺失有着很大的干系。

涣散不失生存所据 —— 秋收起义失败,毛主席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政权成立;长征胜利,延安根据地建立;直至在敌后占领区,放手发动群众,建立起了形乱而神聚地庞大的农村抗日根据地,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群众基础与物质保障。黄巢与李自成的起义失败,没有建立自己牢固的根据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

涣改自身,顾全大局,焕然一新 —— 革变无止境,中共在革命历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

的策略方针,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与时偕行。延安政权所做的土改、三三制、自力更生大生产、整风运动及遍及敌占区的群众宣传发动,从物质装备到精神信仰的不断精进中,做好了中华民族对日寇侵略者及军阀割据的剿灭准备,做好了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的战略筹备。而历史上黄巾军的流寇意识作风和瓦岗军的内讧不和而终究不能抵挡住他方势力打击下的溃败。

涣小聚大,涣然冰释,成就伟业 —— 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壮大直至中国革命的胜利。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八年之中,中国人民在日本敌占区的十八个省内建立起了革命根据地,从长征胜利后的几万人迅速发展至拥有一百二十万战斗力的英勇之师。三大战役改写历史,整个北部中国的多方势力涣然冰释而团结拥护在共产党的政权旗帜之下。楚霸王也曾“大度”地与刘邦“涣然冰释”分王而治,随后却正由于自己对政治的无知而令局势陷入了昏天黑地的战争深渊,徒留下成败是非转头空,而任后人说唱千古的扼腕伤感并笑憾,这是个极好的反面教材。

涣汗大号,政令畅通,天下一统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声令下,中华丘而大丘。社会主义改造的号角声后,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的开创与建设自此而始。王莽改制,北魏均田;一败一成,一褒一贬。王庭大号涣汗不可不谨啊!

再回到最初的卦辞“王假有庙”,来作一整体完结。切记这里要求的王也就是统治者要“王乃在中也”。即领导者要尊天道、敬祖德、恪正守、安民生,也只有这样他才能领导民众患难与共、与时俱进、力克时艰,从困难走上胜利。风水卦涣就是讲主体谐和一致,在不同时位局势下的理性进取之道。

只所以要长篇累牍地解析《涣》卦的义项时用,目的就在于讲明古人在初起风水文化意识中是以风水的组合来取义,通过爻位居变来表示不同时势的运化,从而完成对天地大道运转、社会规律发展的描摹把握、指导运用。古人对风和水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诉求(风是顺承天命,水是生命之源),是对以风水物素为代表的天地物化运变规律所作的探源性揭示,是在他们那个时代部族整体文明的价值取向和宿命归解的映写。先民在道法自然中,学习风水的天地自然化成之道,把风水济物,“乘木有功”用于人事操守。其对风与水的理念赋予及社会取用还可以简要从其它相关卦中作进一步析解并领略。水风组成《井》卦,是说周人舍故地,觅新居,重又建立井然有序之方国社会。谈风水离不开具体的地域空间,在《易》中,风地成《观》卦,现宗庙祀祖成化之仪,具国家庙堂重器成型之象。地风为《升》卦,含指了周人迁徙建邑祭山成方国之事。地水成《师》,为行伍争战,开国承家。水地成《比》,战而成王,万国咸服。

其实这种宇宙生发、天人合一的天道与社会运转、道法自然的人道是《易》中的大道精髓所在,涣卦如此,《井》、《观》、《升》、《师》、《比》卦如此,其它风水天地火水山泽的不同组合构成了易中的六十四卦中的任何一卦也都同样如此。

我们的后续祖辈文明也都是在这样的文化根底与精神诉求下绵延而传承,只不过在后世突起的此种“风水”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表达中,先是本于崇尚学习周人由涣弱而至大丘的美好训教熏染与同理期愿的积习影响。(周人就是在风移水行中,顺风之天命,行水之流变,在风水涣势之时用指导下,从而使自己的整个部族群体在亦步亦趋的涣离艰难、正守迈进中走向涣丘壮大,并最终由一个五里小邦而成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王国之功业。)很长一段时期,风水涣卦中的“风”与“水”对后世道法自然、天人文化的影响取用上,并不比风地观、地风升、地水师、水地比中的“地”之物素居位为高,影响为多,但风水涣而成美的民族文化理念却已是牢牢烙入了整个民族的内心深入。再是由于后起的元气化成路数的影响,对水与风特定的属性理念赋予反过来制约和引导了新文化的路向发展,于是“风水”之学作为自易门而出的一种新的方术便在渐演渐变中形成了。至于同为水风两物素的取用,为什么不是“水风”而是“风水”的称谓呢,这可能由于井卦的取向意用远逊于风水涣的时势大用吧。另外约定俗成的惯用沿袭是不好多释的,如同海阔天空、日月穿梭,我们不会讲成天空海阔、月日穿梭一样。

始源于《易》中“涣”义的风水肇起之学,在演绎天人浑成合一,释解天道人事共通上虽粗拙而质朴,诚可谓率真的感性认识产生纯朴的理性诉愿,如同古希腊哲学一样的醇美厚实,令人迷醉而有深感智慧的成获。后世承袭发展日久,阴阳五行、六壬、生辰八字、九宫杂学交融汇织,风水之学愈益穷尽天地精义,以图洞悉先天人事,却越发因滑巧精致而趋于虚妄,越发圆通繁杂却亦是更加脱离实际、不切为用。探此认知上后发的扭曲疾顽致成之根因,似乎应归源于上古之时,人们即便是在野蛮的相互掠夺为用的生产方式中,也是要自己去奋血浴战的,而尚未产生后世在暴力特权庇护中,不劳而获思想和极端私欲膨胀双重驱使下的荒诞虚妄之祈愿。故风水之习在起初先民那里有着可爱的感性与可敬的理性,体现了他们对世界的朦胧真诚而虔敬的求解意识,而后世风水内容之演绎发展却多是可恶的感性与可嘲的理性支配下的缘木求鱼。

现在我们的风水文化申遗,真诚希望是把先民创造而流传至今的古老天人合一、天人共道的风水国学发扬光大,而不是对已饱受后世病毒浸染的风水之学进行“中国特色之美”的“选美参赛”似的精神传播。面对我们先人遗留下来的这类古老文化、丰厚国学,我们是否应该给予以充分的正视及重新的考量呢?鲁迅他老人家的号召“少看或尽量不看国学”在那个时代是正确的,因为那时我们全民族的主要精力就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民主理念与管理技术,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而今在整个世界成为一个村落,一个工厂的新时代,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社会、民族、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的矛盾已是紧紧纠葛绞缠在一起,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也从来没有像目前这样的激化而亟需解决。面对这样的形势,国外的学者纷纷到中国天人合一的《周易》、《老子》、《庄子》、《论语》的大智慧思想里来接受熏陶,讨教法宝,我们万不可弃正道国学而不顾,更不可枉作些术数小道的索求。

要借鉴学习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作为,人们正是用古老希腊哲学的理性光辉来对桎梏戕害其千年的神学反击。若非如此,尽拿疮口溃烂的“国学”来作华美的文化品饰,那我们还有更多的“国宝”可挖并可传承万古的,如女子赛裹小脚,三寸金莲窈窕,何其美哉!男士辫子加古装,手握大烟枪,何其壮哉!更何必学什么西洋鸟语,我们的文言自是清高典雅,设若能八股重开讲堂,则定当举国上下之乎者也,摇扇而算尽天下尔等夷邦之命,此岂不更能彰显我煌煌天朝天国之贵胄神龙逍遥九天而泽被众生万世也哉!

时至今日,古希腊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人们还在敬感沐浴着他们理性与智慧的泽光。以易涣而为名谓之起的风水正学,易之国学,历经文王、周公、孔子等圣贤先哲的传承创造,化生天时地利人和之天人一合,元、亨、利、贞,同样散发着令人心怡的大慧通气息。这样的风水国学我们有何理由要将其湮灭而不彰?又为何而不能将这东方最灿烂的文明之珠敬献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龛,而剥夺它理应所受的万众仰视膜拜的辉光?

相关文章

  • 夏日山行偶得

    鸟识深山树,人知溪水源。 雨来风有怨,云散月无言。

  • 风水源来

    继伟 风水申遗,国人多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国学的承继与开发光大,我是极力支持赞许的。很多人谓风水“封建迷信...

  • 风来,风来

    七月底的风,热浪滚滚,天空晴朗得万里无云,阳光就像发亮的金子,刺人眼睛,光芒覆在头发上,身上,一层薄薄的灼热感袭来...

  • 水源

    水是透明的,无色无味,但比那些好看饮料更解渴!有很多人们都在想,水这么多,用几万年都用不完吧,可我在想,水...

  • 水源

    苍天何其怒,阴阳破夜空。 沥沥乱箭发,丝丝纵横线。 穿离万物中,轮回三境兮。 生死岂随它,清浊且相逢。

  • 水源

    疫情三年, 这三年来的每天每天, 都如同油锅上的鲤鱼, 每分每秒, 都活在煎熬之中。 水在哪里? 鱼儿甚至不能望梅...

  • 市政PE供水管网水质改善措施

    管网水质改善措施 1)保护水源、改善水源。 ① 通过加强污水整治、建设保护改善现有水源水质。水源水质必须进行合理的...

  • 五期D25:流动比率

    计算碧水源(300070)流动比率 计算: 根据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计算出碧水源近五年来的流动比率...

  • 钱,从哪里来?!

    “ 钱从哪里来 ?” “ 风又从哪里来 ?!” 空氣的流动产生了风。 太阳照射地球上的水源,使水氣蒸腾上升...

  • 七绝《桃安古道》

    七绝《桃安古道》 文/唐风 活水源头绿一溪, 阴凉峡谷子规啼。 烟霞动涌风无定, 陌上花开蝶恋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风水源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mv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