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余华,大家的第一印象大多是他笔下的《活着》。《活着》的确是余华最负有盛名的作品。但本文要讲的是他的另一部同样优秀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与《活着》相比,《许三观卖血记》更加贴近在现实中能辨出模样的真实地人,他遭遇的灾难是现实中人们都会遭遇到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看到许三观的选择和做法,会不由自主地想,“换作是我该怎样做”,而大多数时候人们会因为无法做到许三观那样忍辱负重而心生崇敬之情。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恶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小说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这部小说同样讲了一个底层贫苦人民对生活、对命运的态度,可以说是余华笔下的另一种“活着”。小说围绕着卖血的经历,展开许三观生活中的琐事,体现出一个男人所应当承担的某些责任,或许这也正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叙述人站在中立状态,进行包含着温情与人道精神的客观描写,显示出对于民间生活状况,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极大关注,由此透露出余华对贫苦老百姓的深切关怀。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华是作为小民们“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而出现,他调侃他们,也理解他们,鼓舞他们也批判他们。《许三观卖血记》中那些冲淡了苦难色彩的幽默细节,那些充溢着整个文本的俗世气息,那些认识或陌生的小民间情谊的自然流露,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烟火味儿”,这些都让这个故事没有因为卖血而倍显凄惶,反而增加了几分可触可摸的“血液”的温度,体现了人类苦难面前积极自救的姿态。书的结尾,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许三观一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与《活着》当中最后老福贵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一离去,只剩下一头牛陪伴自己的结局相比,这个结局已然是完满了。只是在最后,许三观想再去卖一次血的时候,却被告知自己的血像油漆一样没人要了,悲凉的气息又在这个完满的结局里蔓延开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