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以西的山区农村,曾经有过一个鲁菜系的旁支,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大菜”,现已濒临失传。
三四十年前,大菜主要用于红白喜事的宴席。一般的待客,不易见得到大菜。
大菜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既有鲁菜的咸香,又有自身浓郁的姜香。一场大菜的席面,菜香飘溢,闻香而流涎绝不是虚言。
凡吃过大菜的人,无不对其特别的香味记忆深刻,终生难忘。
做大菜的人都是当地的土厨,被人尊称为大厨。大厨一般是父传子承,秘诀概不外传。
二舅就是方圆十里的有名大厨。但他的手艺不是传自姥爷,而是得其岳父的亲传。妗子娘家姊妹七个,没有兄弟,二舅因此得传。
小时候,亲眼见过二舅做大菜。对大菜的做法略知一二。
首先是准备原料。蔬菜都是当地的农家菜,视季节的不同而准备新鲜的时令菜;鸡鱼肉蛋也都是从当地集市上采购,并无特殊要求。但有一样必须备好备足,那就是——生姜。
无姜不成大菜。大菜宴上的菜品十之八九要用姜。用姜来统味是大菜最为鲜明的特色,犹如辣椒之于川菜,用不好姜则成不了大厨。
生姜要挑选肉多而饱满,皮色微黄的当年鲜姜。
然后就是姜的加工。要把一筐的生姜(大约不足10斤的样子)洗净去皮,再上石碾压成姜泥,一般要碾两遍。姜泥碾好装入坛子,之后交给大厨。大厨将自带的一包料倒入坛子搅拌,然后封口待第二天使用。
做大菜时,大厨要根据每道菜的口味需求,用小勺舀取适量姜泥放入菜中,然后放进蒸屉。要蒸多久,大厨心中有数。开屉出菜的瞬间,奇香四溢弥漫,经久不散,闻之垂涎,食后不忘。
少时跟着二舅没少享了口福,因此与二舅感情颇深。常常想起大菜就想起二舅,想起二舅就想起大菜。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二舅等老一代大厨的渐渐离世,大菜也慢慢失去老滋老味,越来越难以尝到原味了。一来这种菜肴做法繁琐,二来辣椒统味的菜开始流行,年轻人没人愿意学做大菜。
笔者已有三十多年再没吃到过大菜了。对大菜的怀念却日益浓烈。
记得《论语》一书上有这样一句话:不撤姜食,不多食。而且《论语》全书中,姜也是唯一被提到的蔬菜,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对于姜的喜爱。再联想到泰西大菜中姜的灵魂作用,感叹于齐鲁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惋惜于泰西大菜的或要失传。
好在前些天见到老乡微信群里有一条信息,大意是说有人已在考察整理大菜的相关资料,准备推出大菜新品。
于是来了精神,或许又可以吃到记忆中的大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