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为什么在公司我干活最多,但有好事的时候都没我的份?升职、涨工资的时候我都是最后一个。
看到这样的说法,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相信每个公司里,都有几个这样的人,甚至许多人想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活干的不少,但却受不到重视。
有活的时候才找他,但大部分人心目中他就是一个“干活的人”。
有实践机会,不代表就能成为专家
在成为专家的征途中,有没有实践机会是核心因素之一。
参与和主导大型、复杂、困难的任务也是能够从胜任到高手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而仅仅解决常规性问题,很难积累全面、系统的经验和体会,就无法掌握整个专业和领域的全貌,算不上真正的顶尖水平。
进一步说,只有从复杂困难的实践中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新,在解决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才有机会解决前人没有解决过的问题,发现更好的方法,这是成为专家的基础。
前面所谓干活多的人,可能的一个问题是干的都是重复、简单、没有创新性的任务,所以在别人眼里价值不大,也不能代表个人的能力和水平。
然而,并非只要有实践机会、只要干活就能成为专家,经常存在的情况是:在同样的实践机会下,有的人做的并不少,但在高手眼里,最多算一个熟练的“操作工”,甚至在大家眼中越来越成为无足轻重的人,因为他就只会干活,而不能超越干活!
工匠可以按照要求做出漂亮的作品,但却不会去从更高层次去考虑创造、创新。
而要成为高手和专家,不仅要会干活,而且会考虑干活后面的东西:对于任务和项目,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们会去思考任务和项目的战略性价值,从中总结出更好的方法和思路。
从实践中得到的提高是有限的
参与实践本身就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和能力,但这种提高是有限的。
真正有效的提升在于完成任务和项目以后,是否有进一步的思考、总结,在其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提升,将个人的经验理论化,形成未来可重复利用的模式、结构、框架等内容,并可以指导他人的实践。
而那些最后成为操作工的人,就是欠缺了思考总结、提炼提升的过程。
经常有一类人,由于在知名的机构工作过,所以就显得很厉害的样子,因为他可能参与过大型、复杂的项目,或者见过相应的实践,这也是常说的见多识广。
但并不是参与过这些实践就真的很厉害,实践的机会只不过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这些人中间,大部分人即便参与了复杂困难的项目和任务,但由于欠缺了更进一步的总结提炼,没有将自己的经验进行理论化的提升和升级,所以他只能够做那些跟他之前特别类似的项目和任务,对于稍微变化的情况则无从下手,这样的人还不能成为高手和专家。
就如同许多人说的名校毕业生“他一生唯一值得自豪地就是读过名校”,但由于在后期没有骄人的成就,那个名校就成为了他人生的“巅峰”。
个体价值提升的三个层次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那些真正的高手和专家做的事情可能并不是最多的,但他们大部分都是长进最快的:因为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干完活、完成任务,而是比大部分人往前走了一小步。
对干活的过程进行了抽象化和理论化,抽取、抽象任务和项目的规律性,不仅会做还知道为什么要做、如何做,他们愿意将这些做事的方法提炼成模板、模型、框架,甚至会主动去追求做相应的工具和产品。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个体价值提升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解决问题
任何机构雇佣一个人,解决问题是最基础的要求,把一个人请过来一定是需要这个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和项目。
当然这个人完成的任务和项目有复杂和简单之分,越高水平的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越复杂,这个每个人最基础的价值所在。
第二个层次:提炼方法
除了能解决问题,还需要能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指导其他人去完成该项工作。
是否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显性化,是考验一个人水平高低的基本要素,如果仅仅会做而不能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说明你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第三个层次:发现问题
能主动发现非显性化的问题,并能够着手组织问题的解决与优化。
发现问题是每个专家和领导的职责和能力,该种人才可以管理一个部门或者一个机构。
如果你仅仅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解决问题,那么你永远是“救火队长”,如何发现、规避问题,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更高的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