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对观影方式和质量有要求的影迷,刚刚过去的“6·18”你都“剁手”或“种草”了什么好物?
为了更好的看电影,我们影迷对硬件的要求,通常都会有种莫名其妙的执着。
我们为了更好的看电影,去电影院时会挑选好的影厅、距离舒适的座位,有IMAX版本肯定优先考虑,什么杜比全景声、中国巨幕,这些普通观众傻傻分不清的名词,我们全都烂熟于心。
除了影院外,我们对私人的观影体验也同样有很多苛求,这也让我们影迷群体,成为电子产品消费群体的中坚力量。
虽然今年的“6·18”我没有“剁手”,但在过去的30年间,从我的父母,到我自己经济独立,为了更好的看电影,可谓追逐了不少电子产品热潮,也花了不少钱:
知识产权真空期,我们都“剁手”了那些观影神器?
我国国情特殊,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大踏步进步,娱乐文化产业作为非必须品,却发展滞后。
大家想要丰富精神生活的时候,电影院放映的内容,由于进口片限制,自主国产电影拍摄困难产量低,影院还没有成院线体系发展,导致电影院可放映内容比较匮乏。
80年代,一部《少林寺》虽然引爆了全国观影热潮,但当时的电影院却是在一种“消亡”的状态,完全不能和今天相提并论。
进入90年代,港产片有很多非正常渠道,在国内不同步的放映,比如1986年的《英雄本色》,我大概在93年才看到,尽管当时年纪小,但还是被穿风衣戴墨镜的小马哥帅到了。
电影院没能正常的火起来,家庭私人影院却风靡了千家万户。
由于官方层面文化产业空白,导致知识产权真空期,在盗版疯狂生长的年代,作为一个85后,我完整经历了,录像带——VCD/SVCD——DVD的私人观影设备进化过程。
录像机:
录像机时代,我们家“剁手”了松下的高保真录像机。
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何为盗版,基于录像带可以无限转录的特性,虽然电影内容还比较匮乏,但那个时候电影的传播,尽然发展出了建立在社交基础上的相互拷贝!
我记得当时我家有一盘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由于没有其他的电影看,我重复观看了有13次之多。
VCD:
影碟机的到来,在国内可以说是快速取代了录像机。
虽然不能转录复制,但VCD的介质成本更低,也决定了盗版的成本更低,买VCD影碟花的钱少了很多,还能拥有更好的画质。
到后来的VCD半升级产品——SVCD,容量得到了一定提升,一部电影影碟数量减少的同时,还发展出一些山寨的“黑科技”。
比如集成了世嘉游戏机MD的“超级游戏VCD”,在当时简直就是性价比之王!
DVD:
DVD的容量比VCD暴涨了数倍,电影的画质也有了质的飞跃,在DVD的进化中,从D5到D9,再到现在25G容量和50G容量的蓝光碟,以及近年的4K画质DVD,私人电影的存储介质算是暂时碰到了天花板。
虽然DVD还长期存在着,但以今天国人的观影习惯,大概只有资深的电影发烧友才会购买和收集。
互联网突袭电影业,在塞满硬盘的下载中,我们逐渐有了版权意识
PC:
2000年后,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网速也越来越快,盗版转到互联网上疯狂传播,导致拍电影和做实体盗版的都赚不到钱。
那个时候,我们的私人观影设备从家庭播放器,逐渐转移到了电脑,不论是台式机还是笔记本,都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满足着影迷的观影需求。
随着国内电影院的快速发展,在一部部好莱坞大片的感官刺激下,我们又重新有了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
除了知道电影院观影效果更好外,我们也逐渐知道了“版权”,习惯了花钱买电影票。
但看似朝阳产业的电影院,现在虽然还在高速发展,但潜在的“消亡”隐患,正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流媒体的发展,步步逼近。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最想要的是“随身影院”!
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带来了流媒体的爆发,我们想要的随时随地看大片的”随身影院“,已经在我们口袋里,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才能看得更爽?
一方面是内容,现在的优酷、腾讯、爱奇艺等视频平台已经储备了大量的内容库,且每天都在大量更新,量变引起质变,虽然发展进程不一样,但像国外流媒体平台Netfilx那样,反向输出电影圈的情况,不久的将来就会发生。
另一方面就是硬件,移动设备的硬件更迭速度令人乍舌,手机屏幕从480P一路升到1080P,为了更细腻的显示效果,更有旗舰级机型直接使用2K屏甚至4K屏。
可以试想一下不远的将来,随着VR技术的逐步提升,设备越来越轻便化,手机将会是VR在便携属性上最重要的一环,当手机和VR技术的融合越发纯熟,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体验到,无异于影院的观影效果,到那时的电影院除了面对面的社交属性,还剩什么?
欢迎到评论区一起讨论,电影院及观影方式的未来。
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请随手点个赞吧^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