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个小话痨,今年8岁了。
“妈妈,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呢?” “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大概有1.5亿公里,如果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步行,日夜不停的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呢。”
“妈妈,为什么太阳是发光的?” “因为太阳内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反应,反应的过程会形成光和热。”
“妈妈,你肩膀不舒服,我帮你捶一锤吧。”“谢谢宝贝,你真是小暖男!”
“爸爸,妈妈说的有道理,你得听妈妈的。”
他是个爱表达的孩子,每天有说不完的话。
他会缠着你问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他会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给你暖心的鼓励,他也会在我和爸爸争吵的时候,第一时间站出来,主持公道。
仔细想来,他这个“小话痨”的特质是在与我的交流沟通和日常互动中,慢慢形成的。
“小话痨”第一次开口,并不像其他孩子一样顺利。
成年之后,我性格内向,不爱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愿与人交流。
在我儿子2岁之前,除了跑跑跳跳的时候,我和孩子大部分的状态,常常是耳边放着音乐,两个人坐在一起安安静静的玩,没什么交流。
到了2岁以后,我慢慢发现了问题,孩子语言发育的有些慢。身边的孩子在一岁左右都开始冒话了,能说出妈妈、爸爸这样简短的词,两岁左右已经能说不少简短的句子了。可我家的娃娃,还不愿意开口。
身为父母,我心里难免有些着急,都说语言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认知发展,我的孩子会不会有问题呢?
为了让孩子及早开口,我决定做出改变。当时的想法就是要多和孩子说话,于是我就开启了“唠叨大妈”的模式。
吃饭了,我会跟儿子说,“宝贝吃饭了,我们今天吃的是鱼香肉丝。看,这是猪肉丝,这是胡萝卜丝,这是青椒丝,有菜有肉,营养丰富哦!”
洗澡的时候,我会跟儿子说,“咱们要洗澡了,水温怎么样啊?先洗洗小胳膊,再洗洗小胖腿。”
尽可能的和他说,和他提问题,即使他不回复,也没关系。我坚信语言的学习还是要从大量的有效输入开始。
我还会带着他认识数字,每天一有空,就会扶着他的手,跟他一起写数字,我写一个我就念一个,边写边认。就这样一直坚持着,有一天,儿子终于开口了,成功的说出了1、2、3、4....10这十个数字。
当时的我非常兴奋,马上拿起手机录了下来,发给爸爸,发给爷爷奶奶,恨不得大声告诉全世界,我家的娃娃会说话了。
所以,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发育轨迹,家长一定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他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静待花开。
“小话痨”背后是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从那之后,我更加坚定了信心,我们互动更多了。
除了日常的交流,我开始陪伴他阅读,每天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共读绘本,畅游在故事的海洋。在他玩的时候,给他朗读古诗。
慢慢的,他会给我讲故事了,话也越说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多。每次我都会不厌其烦的给他解答,我答不上来的,还会和他一起寻找答案。
就这样爱说爱问变成了他的性格,他变成了“小话唠”,我也变得开朗了不少。
回忆起这段经历,我在孩子语言发育的过程中,是全身心投入的。是长久的亲子陪伴,收获了“小话痨”的成长。
纵观现在,众多小朋友都离不开电子产品,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往往是缺乏高质量的陪伴。
很多家长和孩子在一起,只是各干各的。这样的陪伴更多的只是陪着,陪着并不等于陪伴,只有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心和他交流,才是高质量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备注:齐帆齐商学院12期28天写作特训营第2篇1273字(主题:关于亲子关系的看法),累计254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