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这个概念起于2015年,火于2016年,2017年则是内容创业和分发行业快速迭代的一年。
年末岁初,头条、百家、腾讯、网易、uc等各内容分发平台纷纷公布了各自的分发规则,和对优质内容创作者的补贴政策。
如此密集的参与和高强度的调整,从侧面折射出了知识经济的种种痛点和尴尬。
一、内容严重同质化
一文多发,全渠道分发;一闻重发,旧闻新发;抄袭、洗稿、做号、标题党、薅羊毛;内容粗制滥造,堆砌……
同质化严重,且多是由头和应付。之所以如此,矛盾在于:
一是因为,多数在某领域有优势的草根,都在忙着挣钱,哪有时间做内容,如果建团队来运营,收益不定高于支出,搞不好丢了西瓜捡个芝麻,所以大多是蜻蜓点水玩玩儿而已。
二是因为,多数线下不如意的,冲着知识经济,兼职来赚钱,万一收获了另一种可能呢。所以多是急功近利,内容质量堪忧。
二、名人群体有限,创作意愿不高
早期的知识经济多是靠网红、名人、大腕儿,但毕竟数量有限,产出内容就那些,不可复制扩大。
加之名人不差钱、不缺平台、不差流量、不缺名气,对优质内容的创作缺乏动力。
君不见,很多名人号,认证、黄V、金V、权重该有的都有了,该加的都加了,却没什么内容。
对于名人,人们消费的其实是娱乐,尽管娱乐本身也是内容,但绝不是知识经济的主流。
名人与平台,就好比你开张了,我来捧个场,说两句吉祥话,后面怎么玩儿是你自己的事,其对平台的忠诚度和参与度不高。
三、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价值内容交换,什么才叫有价值?缺乏衡量的标准。
目前内容价值还是靠名人知名度来分辨,但知识经济靠明星吸金的模式一直饱受诟弊。
毕竟,名人本来就少,能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更少,能够持续输出的就凤毛麟角了。
一个不挣的事实是,知识经济正在从以前的名人网红内容为导向,转向以实用价值为导向。
消费者由消费名人、网红、娱乐、鸡汤、励志这些内容,转向更加理性,为内容的实用价值付费。
另一方面,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目前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已达1.8亿人。而且知识经济的前期市场教育已经完成。
毫无疑问,在商业形态的每次混乱和迭代下,资源和财富,责任和权利都会发生一次再分配。
这预示着,怀有某领域知识优势的草根内容创业者,将成为知识经济的中坚力量。
面对优质内容获取的痛点和尴尬,以及越来越理性,甚至冷漠的消费者,知识经济行业仍有诸多变数,各个平台都缺乏安全感,保不齐谁就被洗牌掉队了。
所以,谁能解决痛点,建立行业标准,扶植更多的腰部,甚至是底部的草根优质内容创作者,谁将是最后的胜者。
「灰犀牛评论」系头条签约作者,已委托快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